7月13日,湖南工商大学“数融乡韵”实践团深入浏阳市杨花村杨花书院,专访夏布手艺人兼书院管理员刘亚明,聆听她讲述经纬交织的乡土故事,共同探寻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新生。
经纬间的乡土密码
“打小看长辈剥麻、绩纱、织布,这手艺是刻在骨子里的。”刘亚明在采访中深情回忆。她介绍,杨花夏布的独特源于本地老品种苎麻纤维韧长均匀——这种扎根杨花山水的原料,是外地苎麻难以比拟的优势,更在于传承百年的“三腰式”织法——“腰力稳,经纬匀,布才有魂。”
(图为夏布实物图)
刘亚明手中的夏布,是中国最古老的织物之一,有着“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质感,更兼具吸湿透气、除臭抑菌、冬暖夏凉的实用功效。“从苎麻到成布要经数十道工序,这背后是从汉代延续至今的两千多年历史。”她补充道,对她而言,夏布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乡土史书,承载着杨花人对土地与手艺的世代敬重。
“土”技艺,“活”传承
如何让古老夏布焕发现代生机?刘亚明分享了书院的探索:通过“展厅参观+作坊体验+产品互动”模式,游客可了解苎麻成布全过程,亲手体验绩纱与简单织布,并试用夏布手帕、茶垫等产品。
(图为夏布传承人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夏布)
“不少人带走产品,成了‘夏布粉丝’。”刘亚明欣慰地表示,这种体验式销售效果显著,2023年依托书院承接的团建活动,仅香包等产品就实现销售额约30万元。村里的夏布工艺专业合作社还吸纳了10多名兼职“绣娘”,虽然规模不算大,但这份收入让手艺人能安心守着老手艺,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在2023年因此增至50万元。这种“以布为桥”的方式,既传了技艺,又鼓了腰包。
政策社会合力,活态传承有根基
(图为展示夏布产品)
“政府给咱修了老作坊、建了展示馆,老手艺终于有了‘亮亮相’的地方;文化机构拍纪录片、办非遗活动,帮着吆喝出了名气。”刘亚明感慨,这些支持让夏布活了过来--手艺人培训开了眼界,能把老手艺接上新需求;知道杨花夏布的人多了,学手艺、买产品的也多了,让这门技艺扎下了更深的根。
数字续写千年经纬,青年接力焕新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刘亚明合影)
谈及未来,刘亚明眼里闪着光:“盼着借电商、直播让全国看见,更想和设计师合作,把夏布做成包包、时装,让老布有新模样。” 实践团当即回应,将延续去年VR数字地图成果,运用全景技术精准记录“三腰式”织法核心工艺,制作短视频呈现苎麻从种植到成布的全流程,为杨花夏布建立一份系统的“数字档案”。刘亚明对青年力量充满信心:“年轻人敢想敢干,准能让老手艺开出新花!”实践团此行,正是以数字技术为笔,与传承人共同续写千年夏布的新篇章。 (计算机学院 “数融乡韵”实践团 易芳羽 李敏骅 张煊越 向明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