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湖北省建始县长梁村村委会一楼活动室内,拾穗志愿服务队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土家族传统织锦艺术“西兰卡普”体验活动。通过故事讲述、色彩解析、图案绘制等环节,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是继7月12日丝弦锣鼓教学后,拾穗志愿服务队在长梁村开展的又一项非遗传承实践。
“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意为“花铺盖”,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伊始,志愿者播放了提前制作的纪录片片段,讲述“西兰姑娘”的古老传说:相传土家姑娘西兰为记录百花之美而日夜织锦,最终化作白果鸟,其织锦技艺被后人代代相传。
“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土家人的‘无字史书’。”志愿者指着电脑中内容展示的“四十八勾”“龙凤呈祥”等经典纹样解释道。结合前一天走访当地织娘采集的素材,向孩子们讲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菱形代表丰收,红色象征吉祥,黑色寓意土地,蓝白条纹则源自土家族迁徙途中见过的江河。
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西兰卡普的技艺精髓,拾穗志愿服务队特别设计了“小小织锦师”互动环节。志愿者发放印有传统纹样轮廓的画纸和彩笔,指导孩子们进行填色创作。多数小朋友都选择了“台台花”图案,在志愿者指导下尝试对称涂色与花纹描写。
活动现场还陈列了从村民家中征集的实物:缝有西兰卡普服饰的人偶引起孩子们围观,其经纬间仍可见手工打结的痕迹。“现代机器一天能织十米,但传统腰机一天只能织五厘米。”志愿者对比展示机制与手工织锦的差异,让孩子们触摸体会植物染丝的柔韧质感。
“很多孩子能认出耐克标志,却叫不出自己民族的纹样名字。”志愿者坦言,随着工业化发展,掌握传统织锦技艺者平均年龄已超60岁。为此,拾穗志愿服务队不仅将本次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制成展板进行展示,还提供了适合小学生的西兰卡普简笔画教材。此类活动实现了非遗保护的“双赢”,既让传统技艺获得年轻血液,也让乡村儿童通过本土文化建立自信。
拾穗志愿服务队下一步计划联动高校设计专业,对西兰卡普纹样进行数字化存档和文创开发。当孩子们举着画满彩虹色“阳雀花”的纸卷欢呼时,古老的西兰卡普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交响曲中,这些稚嫩笔触勾勒的,或许正是民族文化记忆最鲜活的注脚。
撰稿 陈蓓蓓 夏丹
供图 黄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蓓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