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剪纸里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14 2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诒晖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6月30日—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奔赴界首,先后参观田营镇、砖集镇、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馆等地开展调研以及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学习之旅,感受新时代下界首剪纸的传承现状,以青年视角为非遗传承提供发展新活力。

阳光洒落在安徽省界首市的古老街巷,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甜香,也夹杂着一丝来自民间艺坊的喜庆与灵动。实践团深入田营镇开启了调研,调研面向当地居民、商铺老板、小摊从业者、学生等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界首剪纸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界首剪纸的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料。实践团成员通过访谈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老一辈和青年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老一辈倾向于自己亲手制作剪花等装饰物,而青年倾向于购买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手工制品,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一辈对界首剪纸愈发陌生,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以及青年一辈非遗传承者积极创新,为培养下一代新生力量而努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访谈镇中老人 田泽坤 供图

实践团抵达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馆,跟随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老师的步伐,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及传承的重要性。界首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皖北人民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一代又一代界首人的记忆。古时是农闲时妇孺手中的消遣之物,而如今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刘老师讲解之后,便现场展示了剪纸技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指尖翻飞间,一副作品就已完成,栩栩如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开始了尝试,看似简单,却暗探玄机。不过,在刘老师的一一纠正下,“不完美的蝴蝶”从成员手中诞生。随后,团队成员对刘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老师提到“希望青年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传播及AI赋能来传播界首文化”,界首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同时也表示,“不仅要保护好这份‘指尖上的非遗’,更要让它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界首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图为刘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 田泽坤 供图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跳跃的光斑。实践团前往砖集镇刘广军剪纸艺术工作室及砖集中学手工教室,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有幸欣赏到了其他老师的艺术作品,如库淑兰老师等。同时实践团系统性的学习了刻画与剪纸艺术的技法差异,特别是通过是实物对比,深刻体会到工业剪纸与手工剪纸在锯齿纹样处理上的不同。随后,团队成员试穿了刘老师精心制作的绒布云肩,传统服饰与非遗剪纸文化相碰撞,让界首剪纸“活”当下。之后参观了手工教室内陈列的学生作品,展厅不大,但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布置,当地政府和部门的积极作为为界首剪纸提供了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试戴绒布云肩 田泽坤 供图

“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关键,创新是出路。”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了解了界首剪纸的历史来源,也了解到界首剪纸传承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聆听到了当代非遗传承人内心的需求,给青年提供了传承非遗的方向,鼓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到界首剪纸的传承中。实践团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与创新下,界首剪纸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绚烂,也相信在青年一代的传承下,界首剪纸能够走向全国。

(通讯人 任诒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诒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