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8日至10日,广东医科大学携阳志愿服务队赴湖南省汨罗市罗城中央广场开展为期三天的义诊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以专业医疗服务为载体,将健康关怀送到群众身边,用实际行动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精准筹备显初心,专业服务暖基层
作为广东医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义诊活动聚焦基层群众健康需求,前期经过半个月精心筹备:从梳理夏季高发健康问题,到敲定“基础监测+中医调理”服务模式——针对高血压等基础病隐患开展血压测量,针对失眠、肩颈不适等夏季常见问题提供耳穴按摩,每一项服务都紧扣群众所需。
▲ 图为队员为市民测量血压
7月8日傍晚,罗城广场的义诊摊位刚搭建完毕,便迎来第一位“客人”——年过六旬的李奶奶。“您的收缩压稍高,平时要少盐少糖,早上起来慢慢起身,别太急。”志愿者一边熟练操作血压计,一边耐心讲解注意事项;另一侧,几位阿姨正围着耳穴按摩台排队,队员根据她们描述的“晚上睡不着”“肩膀硬得像石头”等问题,用酒精棉签仔细消毒耳廓,精准找到“神门”“颈”等对应穴位,贴上耳穴贴后轻柔按压,“酸胀感是正常的,平时自己按按,能缓解不少。”细致的服务让李奶奶连连点头:“这些孩子比家里的小辈还耐心,讲得明明白白!”
首日服务虽显仓促,但100余人次的热情参与让团队迅速复盘:“耳穴需求太大,得加派人手”“分工要更细,避免混乱”。次日一早,团队便优化为血压测量组、耳穴治疗组、数据登记组,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初临,队伍始终有序,单日服务突破280人次。
▲图为队员为居民耳朵消毒
▲图为队员为居民粘贴耳穴贴并按摩
细节见真情,三天服务绘就“健康画卷”
义诊最后一天,罗城广场的热度丝毫未减。“昨天按完耳穴,睡得比前半个月都香!今天特意带老伴来试试。”家住附近的张大爷拉着志愿者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此时,志愿者们已连续服务三天,额角的汗珠顺着口罩边缘滑落,但为居民讲解健康知识的声音依旧清亮:“叔叔,您血压有点波动,夏天别吃太油,傍晚凉快了再出门散步”“阿姨,这个穴位能调肠胃,贴三天记得摘下来”……
傍晚八点半,随着最后一位居民带着笑容离开,活动圆满收官。三天里,志愿者们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完成血压测量300余次、耳穴按摩200余次,解答健康咨询400余条。更珍贵的是那些双向奔赴的温暖:有居民拎来冰镇西瓜非要塞给志愿者,有阿姨反复叮嘱“晚上住得远不远,要不要送你们回家”,这些话语让队员李同学眼眶发热:“原来‘被需要’是这么幸福的事,下乡不仅送健康,更收获了最真诚的信任。”
▲图为队员采集居民耳穴数据
实践育新人,志愿精神在基层扎根
“居民的需求就是青年学子奋斗的方向。”携阳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本次义诊是团队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通过将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所需的服务能力,既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队员们在与基层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化了对“医者仁心”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横幅与队员合照
活动不仅受到汨罗市民的热烈欢迎,更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志愿者们在筹备中学会统筹协调,在服务中锤炼沟通能力,在群众的反馈中明晰青年责任——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在罗城中央广场的三天义诊,大家渐渐懂得,青春的价值不仅在课堂的成绩单里,还在群众竖起的大拇指上。”
据悉,广东医科大学携阳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总结经验,把义诊服务延伸到更多社区与乡村,让健康关怀与志愿精神在基层土壤中不断生长,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书写更有温度的青春答卷。
通讯员 转佳俊 冯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