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广东医科大学携阳三下乡社会实践队10名队员,先后探访杨开慧纪念馆、杨开慧故居与任弼时纪念馆。队员们通过研读先辈生平事迹、体悟"人民的骆驼"精神特质、感受赤诚家国情怀,在历史现场汲取精神养分,更以青年视角助力湖湘人文文旅宣传,让先辈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感染力。
▲图为社会实践队在杨开慧纪念馆合照
观展思史,在岁月痕迹中触摸赤诚
7月8日上午,杨开慧纪念馆的晨光里,队员们驻足于大厅中央的雕像前——杨开慧同志目光坚定望向远方,青布衣衫的褶皱里仿佛藏着风雨岁月的印记。"您看这封家书,字迹虽淡,却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执着。"队员吴同学指着展柜中一封泛黄的书信轻声说,信中感人的字句,被多位队员抄在笔记本上。
▲图为队员阅读展柜中的信
馆内的旧物展区里,磨得发亮的油灯、带着补丁的布鞋、泛黄的课本,无声诉说着动荡年代里的坚守。讲解员讲述杨开慧同志在艰难处境中坚持传递信息、守护信念的故事时,队员们屏息倾听,不时有人抬手擦拭眼角。"以前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此刻变成了可触摸的细节——她不仅是历史中的名字,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用生命坚守信念的先辈。"队员刘同学在参观日志中写道。
▲图为队员认真浏览展区信息
驻足故居,在生活肌理中感悟坚守
上午11时,队员们走进杨开慧故居。青瓦土墙的院落里,石榴树郁郁葱葱,树下的石磨盘还留着岁月打磨的光滑痕迹。故居内,灶台的铁锅沿结着细密的烟垢,谷风车的木柄被磨得发亮,东厢房的书桌上,一本线装书摊开在"修身"篇,页脚有淡淡的批注痕迹。
▲图为队员们走进杨开慧故居
"踩在青砖地上,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好像能想象出她年轻时在这里读书、与家人闲谈的样子。"队员转同学轻抚着书桌边缘说。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这处院落不仅是生活居所,更是信念生根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年轻的杨开慧逐渐明确了"为家国安宁尽心力"的人生方向。阳光透过木窗棂落在队员们肩头,与故居的沉静气息相融,成了一堂生动的"信念课"。
▲图为故居内的正堂屋
体悟精神,在品格光芒中汲取力量
午后的任弼时纪念馆内,七个鎏金大字在光影中格外醒目。雕像前,队员们围着展柜里的一件旧棉袍驻足——肘部的补丁层层叠叠,领口处的线脚已磨得发白。"这件棉袍陪他走过无数日夜,即便病重时也舍不得换新。"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陷入沉思。
馆内的场景还原区里,蜡像再现了任弼时同志伏案工作的画面:油灯下,他握着笔的手微微前倾,桌上的文稿堆到了手肘高。"骆驼精神,是负重前行的坚韧,是默默奉献的赤诚。"队员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参观结束时,10名队员在纪念馆留言簿上集体写下:"以先辈为镜,以行动为笔,书写青年担当。"
▲图为社会实践队在任弼时纪念馆合照
此次探访,队员们不仅记录下30余件珍贵展品细节、整理2千余字参观笔记,更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感悟推文等方式,探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这些故事不该只躺在纪念馆里,青年学子要做'传声筒',让更多同龄人听见。"队长说。
从晨光初露到暮色渐浓,一天的探访让历史与青春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队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感悟踏上归途,而那些在展柜前驻足的身影、在故居里轻放的脚步、在雕像前坚定的目光,早已将先辈的家国情怀,悄悄刻进了青年的成长轨迹里。
通讯员 李祖宇 冯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