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是青春的课堂,匠心是时代的回响。当农科学子的指尖触碰到带露的茉莉花蕾,一场关于传统根脉、科技赋能与文化自信的对话,便在千年茶香中悄然展开。
田埂上的第一课:指尖触碰的千年芬芳
7月5日清晨,薄雾轻笼福州春伦梁厝茉莉花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寻茉莉茗香 传非遗匠心”实践队的队员们,踏着晨露,跟随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建,走进了这片翠绿的“香雪海”。指尖轻触沾满晨露的茉莉花苞,清凉的触感瞬间连通了学子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脉络。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春伦梁厝花蕾基地学习茉莉花生长习性
基地讲解员分开层叠的叶浪,指尖珍视地拂过待放的花蕾:“‘三伏天、午后采’,此刻凝聚的香气最是清冽。”一句古训,道出了时间与自然的精准约定。讲解更以数据勾勒出产业发展的轨迹:20世纪50年代,单瓣茉莉亩产仅400斤;历经品种选育与技术革新,如今的双瓣品种已跃升至900斤。当队员们俯身细嗅芬芳,一滴露珠滚落泥土,仿佛映照出从400到900斤的蜕变历程——这不仅是产量的跃升,更是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的生动注脚。数字气象站如无声的哨兵,全天候守护着花田的温光水气,古老的花田正被现代科技的脉搏悄然唤醒。
数字在田垄间跃动,芬芳在科技中升华。作为农科学子,实践队员们不仅惊叹于茉莉花产量的倍增,更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守护这片土地的精耕细作,拥抱科技带来的精准高效,正是青年学子未来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方向。
图为福州市气象局与春伦集团合作的数字气象赋能设备
匠心传承:一筛一窨间舞动的东方智慧
在弥漫着醉人茶香的非遗工坊内,张子建大师以茶筛为笔,在光洁的制茶台上勾勒出“窨制七条椅”的玄妙。“平、抖、蹚、拜、烘、窨、提”,七字口诀,字字珠玑。“三指轻旋,力道在毫厘之间,”大师示范着精妙手法,“茶为骨,花为魂,多一钱则腻,少一分则淡,分寸即艺术。”当实践队员初次尝试茶花分离略显笨拙时,大师一句“这茉莉花茶可比你们会讲故事”,引得满堂会心笑声。笑声中,大师以茶为媒,串起了时代的记忆:1953年公私合营,老茶坊如花蕾找到了枝干;1981年改革开放,恰似花开时节,茶香飘至广交会;精准扶贫打通了致富路,清晨采摘的鲜花,中午便能抵达茶厂,锁住最新鲜的芬芳。窗外,花农们的身影在花田间辛勤劳作,盛满洁白茉莉的花篮映衬着他们朴实的笑容,构成最动人的丰收图景。
图为非遗传承人子建大师教授茉莉花茶筛花工艺
“七条椅”不仅是技艺流程,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图谱。大师的讲述让实践队员们明白,农业的现代化并非抛弃传统,而是让千锤百炼的经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精准的配比、对时机的把握,与农学研究中倡导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这份匠心,值得青年学子用一生去体悟和传承。
乡音无改:跨越山海的文化自信
“来,用福州话念念这‘平抖蹚拜烘窨提’!”张子建大师突然拍手。当队员邱振榜用醇正的福州方言流畅诵出这传承千年的七字诀时,大师眼中闪过欣慰的光芒。他郑重解下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鎏金徽章——“中国”二字在氤氲茶香中格外夺目。“这宝贝可了不得,”他轻抚徽章上细密的岁月留痕,讲述起一段佳话,“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日本观众正是看着这枚徽章下的茉莉花茶,从我们的茶筛里,‘筛’出了东方的神韵与美感。”大师蹲身,揭开茶筛下珍藏的小集装箱箱体,表面布满了各国参观者的签名。他将这枚承载着荣耀与使命的徽章,亲手别在邱振榜的衣领上,语重心长:“记住啊,文化自信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要像这徽章一样,带着我们的茉莉香漂洋过海,让世界透过这一花一叶,看见中国手艺里蕴藏的智慧与美学!”
图为大师和实践队成员在前往日本大阪世博会的茶叶集装箱的合影
一句乡音,是文化根脉最鲜活的载体;一枚徽章,是国家形象最具体的象征。大师的嘱托如重锤敲击心灵。作为新时代农科青年,肩负的不仅是技术推广,更是文化传播的使命。让带着泥土芬芳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故事”,借由科技与匠心打造的精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是农学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守正创新:传统根脉嫁接科技新枝
在春伦园区,传统与现代并非割裂,而是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交响。非遗工坊里,七道传统工艺器具静默伫立,诉说着千年的智慧沉淀。张子建大师凝视着这些老伙计,话语坚定:“国家大力倡导农业设备智能化创新,这很重要。但对于我们民族工艺的瑰宝,手工的感知、经验的判断,永远是无可替代的灵魂。”园区内,这种“平衡之道”处处可见:百年传承的手工窨制技艺精髓被严格守护,同时,现代化的智能控制系统也在精准护航。这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充满智慧的融合——机械传感器能精准调控窨房的温湿度,而老师傅们依然凭借指尖的触感与多年的经验,判断着翻堆的最佳时机;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了整体效率,但提花、拼配等关键工序,仍牢牢掌握在经验丰富的匠人手中。在这里,科技的“精度”服务于匠心的“温度”,共同守护着非遗的魂,也拓展着产业发展的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张子建大师合影
在梁厝春伦非遗工坊的实践为队员们提供了“守正创新”的绝佳样本。它启示着青年学子,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传承优秀传统为前提。作为未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实践队员既要勇攀科技高峰,追求“顶天”的突破;更要扎根大地,珍视“立地”的经验,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人,赋能于农,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这份平衡的智慧,是在实验室和田野间都需要深刻领悟的课题。
田野淬炼:从“看花是花”到“看花见魂”的家国情怀
这场深入茉莉花产业链条核心的实践,对队员们而言,是一次认知的深刻蜕变。行前,或许“看花是花”;归来,已然“看花见魂”。田垄间,每一朵蓄势待放的花苞,都承载着品种改良、智慧农业带来的产业升级思考;非遗工坊里,每一缕沁人心脾的茶香,都传递着坚守匠心、勇于创新的文化自信力量;大师胸前闪亮的徽章与集装箱上的外国茶友签名,更无声诉说着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荣光与担当。实践队员与张子建大师在茉莉花丛中的合影,定格了青春与传承的交汇瞬间,也烙印下新时代农科青年对“国之大者”的初心与承诺。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福州茉莉花非遗工坊合影
梁厝之行,是一次沉浸式的国情乡情教育。实践队员触摸到了乡村振兴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更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丰富内涵。一朵小小的茉莉花,连着花农的期盼,系着产业的振兴,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农科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青春融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阔实践,让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在建设农业强国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芬芳篇章!
撰文| 罗冰筠、赵嘉科
拍摄| 赵嘉科、曾煌堃
审核| 杨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