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乡寻韵 实干青春绽彩——华中农业大学学子赴神农架冷水鱼产业乡村振兴暑期助农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4 23: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闫冉 刘孟绚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7月13至14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智链渔码•VR云览——长坊村冷水鱼产业数智化建设暑期助农”实践队在李芳芳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神农架林区宋洛乡长坊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田间学技、厨间品鲜、座谈交流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乡村发展脉动,以专业所长助力当地产业升级,用青春实干书写助农篇章。

鱼塘访户观鱼跃 乡野习艺促调研

实践团队成员踏着晨露,在长坊村村书记周林的热情陪同下前往冷水鱼养殖基地,参观研学冷水鱼养殖环境并体验捕捞流程。

养殖师傅已在塘埂等候,热情引领团队沿塘参观。“冷水鱼对环境要求极高,常年水温需稳定在 20℃左右,周边青山环抱、活水不断,才能养出好品质。”师傅边介绍生长环境与养殖技术,边指向水中灵动的鱼群。见状,团队成员兴致渐浓,在师傅指导下拿起抄网体验捞鱼。

团队成员实操捕捞冷水鱼 闫冉摄

“慢点沉网,顺着鱼群游动方向发力……” 在师傅的耐心叮嘱下,一位队员成功捕捞起一条鲜活的鱼。乡村的生机与静谧交织成画,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长坊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也为后续产业调研积累了鲜活素材。

团队成员展示捕捞到的冷水鱼 闫冉摄

炊烟起灶烹鲜味 笑语围桌品民风

临近正午,民宿厨房渐起烟火气。师傅娴熟处理刚捕捞的冷水鱼,刮鳞、去鳃、开膛,动作利落如行云流水。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添柴

烧火、学习择菜,灶台上的铁锅滋滋作响,鱼肉的鲜香随蒸汽弥漫来。

师傅为团队成员准备冷水鱼宴 闫冉摄

“油温六成热时再下鱼,避免粘锅。”师傅边讲解边演示。同学们轮流上手实践——翻动鱼肉、专注看管蒸锅,根据师傅提示掌握蒸煮时间。经过协作,清蒸、红烧、炖煮……一道道以冷水鱼为主角的菜肴陆续出锅,鲜嫩的鱼肉在汤汁中泛着光泽。

师傅向成员介绍如何处理冷水鱼 闫冉摄

团队成员与周林围坐一桌,捧着热气腾腾的鱼宴畅谈。周林细数当地养鱼的往事,从早年的粗放养殖到如今的生态培育,从村民靠鱼谋生到借鱼兴旅,故事里藏着乡村的发展密码。

“这鱼肉带着山泉水的清甜,一点土腥味都没有!” 团队成员品尝后纷纷称赞。席间,淳朴的笑容、热情的互动,让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乡间邻里的温暖民风,更直观感受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多岗协作传乡韵 共建基地续新篇

实践期间,实践队与周林围坐交谈,逐一介绍了本次“智链渔码•VR云览”实践活动的工作成果。从拍视频留乡景、操持 VR 全景,到搭建网站、制作二维码赋能乡村,成员们细数分工,有条有理。周林表示团队成员所做工作很有意义,用新技术、新方式把乡村的好风光、好故事传出去,为乡村振兴添力。

团队成员介绍各自工作内容 米姝霏摄

交流中,团队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设想,双方均表示希望以长坊村为支点,搭建长期实践平台,让当代大学生持续科技赋能养殖业,助力乡村振兴。周林表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举措很有价值,固定基地能让实践团队的工作更深入,村里也能长期借助高校资源,实现双向受益。

团队与周林建立实践基地合影 工作人员摄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既体验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感受了淳朴民风,更用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团队成员张永康表示,此行真切体验了乡村生产生活,感受了淳朴民风。用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添力,更懂了青春助农的意义——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协作,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轶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