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 | 从百年梨园到千万点赞,非遗“梨”想云端绽放

发布时间:2025-07-14 23: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莫小慧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邱文昕、徐苗苗、莫小慧)从黄土地的根脉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从深入一线的调研到直播间里的助农实践,“梨想燎原”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点燃希望。一颗青皮梨的寻路之旅,也是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中的成长之路。邹堂的“甜蜜事业”,期待在更多青春力量的接力下,香飘万里,历久弥新。

实地调研篇

红土地上的种植根基

图为郑正书记带领“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实地考察青皮梨园

图为郑正书记带领“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实地考察青皮梨园

在连绵的梨园里,郑书记的讲解随着山风漫开:“这片梨树都是几百年的老树,要经历十几年成长,才进入盛产期。” 队员们俯身查看梨果时,指尖能触到果皮上细密的纹路,也能感受到土地的坚韧。正是这片微酸性的土壤,滋养出邹堂青皮梨独特的酸甜口感,却也埋下产业发展的隐忧 —— 分散的种植模式、传统的管理方式,让规模化生产始终难以突破。

协会视角下的产业困局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与邹堂梨协黄会长合照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指导老师访谈邹堂梨协黄会长图为邹堂梨协黄会带领“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考察仙脯村梨园

带着梨园里发现的问题,服务队与邹堂梨协的黄会长展开深度对话。在百年梨园的树荫旁,黄会长细数产业痛点:“种植规模虽有扩展,但产销衔接断层,品牌认知度局限在本地。” 从种植实况,到产业链条的衔接难题,调研逐渐清晰:青皮梨的产业困境,既是种植端的规模化不足,更是市场端的品牌力薄弱

特产体验店里的传承之惑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访谈”梨好地都“店长

在揭阳古城的檐角下,“梨好地都” 的门店里,一颗梨脯正被重新定义。”梨好地都“门店涵盖的特产既承载着归侨的乡愁,也让年轻游客放下了奶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这个从非遗技艺中生长出的品牌,正用 “快闪 + 直播” 打通线上闭环,以中央小仓标准化收购联结果农,试图破解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难题。

直播篇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直播组成员直播现场

图为“梨想燎原”社会实践服务队直播成果截图

“梨好地都”首播告捷,人气爆棚! 实时观看超1000人,音浪1500+,点赞数突破10万!这场直播成功将地都梨脯的魅力传递给广大观众,印证了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可能。此次成功不仅验证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更积累了关键的线上运营经验。以此为起点,我们将持续升级直播体验,并推出系列创新梨脯产品,让传统美味持续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同志莅临直播现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同志也亲临直播现场考察指导。陈书记对直播间火热的氛围和亮眼的成绩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亲身体验了直播流程,并与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的莅临,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及青年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也为本次成功的直播增添了特别的鼓舞力量。此次直播的圆满成功,不仅充分验证了 “梨好地都” 系列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消费者喜爱度,更是为品牌后续的线上推广与销售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陈书记的考察指导,也为团队注入了更强的信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莫小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