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高洁 马思陈 李苑)7月13日上午,广州商学院青繁星志愿服务队农研组一行走进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联安村,主要围绕客家“流民拳”、二胡、锣鼓等开展调研。受访人邱师傅今年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既是古家拳的民间传人,也是自学二胡六年的“乐痴”。在活动中心里,他边示范边讲述,一段夹杂着鼓点、尘土与乡愁的拳史缓缓铺陈。
图为邱师傅与队员交流
“没有正谱,没有秘籍,拳法只在父子口耳之间。”邱师傅回忆,改革开放前,客家人南迁至此,常被当地土著欺侮,“偷抢时常发生,老人便聚在年关学几招,只为护住一家老小。”于是,这套被父亲称作“客家流民拳”的技艺,从防身术演变为节庆仪式,又从仪式退守为几位老人“自娱自乐”的晨练。如今,年轻人外出求学,拳阵只在春节才能凑齐十几二十人,耕脚扒禾拳、一进一退等招式伴着锣、鼓、镲齐鸣,邱师傅还会和其他师傅一起拉起二胡伴奏,一响一奏,便是年的味道。
图为现场展示
“学东西要用心,像打鼓,一打十几二十年才成;拉二胡、唱歌也一样,得下苦功夫。”邱师傅说。他最担心的是技艺断档:鼓谱、棍法、舞狮器具年久失修,一身技艺无人继承。当志愿者提出把“流民拳”整理成大学生教程时,他眼睛一亮:“大学生肯来,传统就不会消失。希望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图为教学过程
锣鼓声起,拳影交加。邱师傅在打拳间隙,还不忘哼两曲红歌,拉一段二胡。那拳风里藏着对家国的赤诚,弦音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一举一动都透着咱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志愿者们举起相机,也举起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让古拳不再流浪,让乡愁有处安放。
图为邱师傅接受采访
拳声渐息,鼓点犹存。青繁星志愿服务队将以本次人文调研为起点,整理影像、汇编拳谱,联动校地资源,让更多青年在传承中读懂乡土中国。因为,守护一段拳史,就是守护一条回家的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咏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