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科普点亮未来 —— “物语乡行”突击队走进珠海新堂举行开班仪式

发布时间:2025-07-14 22: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盈盈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713日讯(通讯员 彭盈盈、廖紫嫣)近日,岭南师范学院“物语乡行”突击队满怀热忱,在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新堂村顺利举行开班仪式。此次实践以“文化赋能乡村,科普点亮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趣味科普课程与非遗文化体验,激发乡村儿童的科学兴趣与文化自信,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科普实验秀:气球驱动小车,动手实践悟原理

“为什么气球一放气,小车就能跑起来?”殷老师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气球驱动小车”科普课堂上,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各自负责裁剪车架、调试车轮角度和粘贴气球。在比赛前,温同学发现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跑得越远;而小杨同学则尝试改变气球的角度,观察小车跑起来的方向。“老师,我的车跑到墙的那一边了!”小杨兴奋地说。正式比赛开始后,殷老师通过对比各组数据,用“气球喷出的气体推着车往前跑”的生动比喻,解释了反作用力的原理,并为前三名的小朋友颁发了零食作为奖励。在这个动手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合作与实验直观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更培养了细致的观察力与科学的探究思维,这些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埋下创新的种子。

图为老师帮助小朋友裁剪车架(黄鄯霖 摄)

图为小朋友正在尝试吹气球(黄鄯霖 摄)

非遗寻宝记:巧手捏青团,艾香传古韵

“小宝塔角尖尖,绿皮衣裳穿外边儿。绿色的皮软又糯,里边的馅儿爽清甜。”课堂伊始,主讲黄老师用趣味谜语巧妙引出非遗课程主题——青团,并通过讲述青团的历史渊源、制作材料和方法,逐步揭开这项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在动手实践环节,黄老师与助教老师组织孩子们亲自制作青团。揉捏青团时,孩子们屏息凝神控制力道,针尖大的豆沙也要仔细归拢;当黏糯的面团在掌心翻滚塑形,有人因成功搓出浑圆团子雀跃低呼,也有人举着开裂的半成品急切追问补救方法。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充满好奇,热情专注。通过亲手体验完整的青团制作流程,孩子们不仅深化了对非遗技艺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浸润心田的魅力。课程尾声,孩子们如获至宝地捧起自制的青团,与老师们共同定格了这场跨越古今的文化传承瞬间。

图为老师帮助小朋友们捏青团(黄鄯霖 摄)

图为小朋友自豪地欣赏自己做的青团(黄鄯霖 摄)

科普课堂的探索余音与非遗课堂的艾草清香交织弥漫,“物语乡行”突击队今日的支教活动圆满落幕。科普实验点燃智慧火花,非遗体验浸润文化心田。队伍通过精心设计的“科普+非遗”特色品牌活动,不仅有效拓宽了乡村儿童的知识视野,更同步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探索热情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更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振兴探索了富有特色的实践路径。

图为活动结束后的大合影(黄鄯霖 摄)

突击队队长表示,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突击队将继续深化这一特色,推出更多精彩课程,用心用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与文化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赋能,为乡村的未来蓄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盈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