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李小萌、邓子轩、吴泽璇) 随着《“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安徽师范大学赴黟县赤岭村支教团队以守拙园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一场针对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的主题调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流淌千年的田园牧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焕发璀璨光华。守拙园依托深厚文化积淀与优越生态本底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正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点。其生动实践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更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为乡村开辟出一条诗意盎然的共富之路。
(图为支教队员在守拙园中的合影,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深挖文脉,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步入守拙园,文昌宫与聚贤堂以其古朴风骨无言诉说着文脉的传承。孩子们仰望雕梁画栋时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正是文化自信在下一代心中悄然萌发的生动写照。园中湖泊澄澈如碧玉,锦鳞游弋,构成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守拙园的精妙之处,在于将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精神标识与徽派古建、山水园林有机融合,使沉睡的历史文脉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游的活态文化体验。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了无可替代的灵魂与持久魅力。
(支教队员和孩子们在文昌宫楼上的合影,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产业融合,多元业态激发乡村活力
守拙园内的“瞻依”店铺,陈列着凝聚匠心的艺术品,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审美下的精彩绽放;飘散着醇香的“马文咖啡”,则巧妙引入了现代休闲元素。这一隅天地,正是文旅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的缩影。文化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指出,要“鼓励依托传统工艺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三只小羊在草地上悠然吃奶的童趣一幕,孩子们在“同心圆长廊”马头墙水墨意境中奔跑嬉戏的生动画面,无不彰显着生态与农趣体验对亲子研学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守拙园通过精心设计体验场景,将观光、休闲、研学、购物有机结合,有效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二次消费,让游客流量切实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真金白银”,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
(图为守拙园中的文创商店,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生态保护筑基:绿水青山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守拙园那一泓碧水、游弋的鱼群、自在的羊群,构成其最动人的生态底色。这深刻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园区在开发中始终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科学的湿地净化系统保障了湖水的清澈;本土植被的保育与恢复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对建筑密度、高度的严格控制,守护着天际线与整体风貌的和谐。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文旅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标杆。
(图为守拙园一景,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惠民共生固本:共享发展成果凝聚振兴合力
守拙园的生动实践,是千年文脉、绿水青山与现代创意、科技智慧共同谱写的乡村振兴壮丽诗篇。它雄辩地证明:唯有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则,深挖乡土文化的精神富矿,推动文旅与科技、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让古老的田园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之地,成为承载亿万农民幸福梦想的美丽家园。在守拙园斑驳的光影里,陶渊明的“归去来”已超越文学的咏叹,升华为一曲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民富为本的乡村振兴时代交响——当千年诗意融入强国复兴的澎湃浪潮,希望的田野必将生长出更加丰饶灿烂的明天。
(图为支教队员们在守拙园门口合影,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萌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