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王钰芯、韩瑶)为普及科学防疫知识,破除健康谣言,引导公众科学认识HIV传播途径,2025年7月11日上午9点半,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百子图社区,开展专题为“防传科普护盾行”活动,重点针对居民普遍担忧的“蚊子叮咬传播HIV”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进行科普,驱散认知迷雾。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王钰芯同学通过专题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HIV防治知识,用专业力量筑牢健康防线,让青春担当在基层科普中落地生根。
▲图为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与社区居民合照 樊郅荣供图
科普讲座开讲:科学认知筑牢健康防线
“叔叔阿姨们,夏天蚊子多,大家是不是总担心被叮了会染上HIV?今天咱们就把这个‘心结’解开!”志愿队队员王钰芯用接地气的开场白,拉开了讲座的序幕。讲座中,她结合PPT内容和动画演示,系统讲解了HIV防治的关键要点:首先要明确科学传播途径,牢记HIV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其次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坚持使用避孕套、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打针、孕早期主动做HIV筛查,这些都是“护身符”;同时要相信权威科普信息,遇到健康疑问优先咨询疾控中心、社区医院等专业机构,不被碎片化信息误导。
▲图为志愿队队员王钰芯为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宣讲 韩瑶供图
在彻底澄清“蚊不传艾”的基础上,队员们系统科普了HIV的科学传播途径,筑牢认知“护盾”: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队员们强调,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马桶等,均不会传播HIV。通过案例讲解和图文展示,这些关键知识变得清晰易懂。
▲图为志愿队队员王钰芯为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宣讲 樊郅荣供图
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志愿者也用案例进行了重点提醒:要知道蚊子不会传播HIV,蚊子口器残留血量仅0.00004ml,远达不到感染所需病毒量,且HIV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不必为此焦虑;不能忽视高危行为的风险,共用针管、不安全性行为是主要感染渠道,心存侥幸可能付出健康代价;更不要抵触正规检测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隐瞒病情反而会增加传播风险。
实践互动显效:科学认知在共鸣中扎根
“看到王大爷把这些防治要点写在手机备忘录上,反复确认‘正规医院筛查要不要钱’,才明白科普不只是讲知识,更是解心结。”志愿者韩瑶在活动总结中写道。为让讲解更贴近居民,队员们提前向社区医生了解常见误区,用方言解释“病毒载量”“母婴阻断”等术语;为照顾视力不好的老人,特意把字体放大。看着居民们从最初的担忧困惑到认真倾听、频频点头,再到最终释然理解,志愿者们深受触动:“当我们的专业讲解能真正击碎谣言,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恐慌,那种满足感难以言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守护居民健康的‘科普护盾’,正是我们医学生的价值所在。”
▲图为志愿队队员王钰芯为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宣讲 樊郅荣供图
本次活动聚焦核心误区,精准发力,不仅为百子图社区居民送去了科学的HIV防治知识,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体会到“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价值。正如指导老师张璐所说:“把课本上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知识,变成居民能听懂、用得上的防护指南,这个过程既是科普,也是育人。”据悉,志愿服务队将持续跟踪社区需求,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传染病防治科普,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家庭,将“防传科普护盾行”落到了实处,展现了西南医科大学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守护民生的责任担当。
撰文|王钰芯、韩瑶
审核|吴艳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瑶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