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青年:青春赴乡约,课堂暖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7 11: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舒云 莫维强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段舒云 莫维强)南宁理工学院暑期支教“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怀揣着青春的热情,于7月6日踏上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校张庄小学的支教之旅,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和对孩子们的关爱,跨越千里。从桂林奔赴河南商丘,开启了一场以 “青春赴乡约,课堂暖童心” 为主题的暑期支教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进行开营仪式 沈王惠 供图)

防溺水教育,是守护生命最坚实的屏障,更是对每一个孩子未来的郑重承诺。支教团队精心打磨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防溺水课程,不仅为孩子们系统讲解了溺水风险的隐蔽性、自救互救的关键技巧,更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让“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意识深植心间。这堂课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当孩子们懂得如何识别野外水域的暗流陷阱,知道同伴落水时不能盲目施救、应及时呼救求助,了解抽筋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实则是为他们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每一个知识点的传递,都是在为生命续航;每一次互动演练,都是在为成长护航。这堂防溺水课如同播下的安全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它让孩子们既懂得享受夏日的清凉,更明白守住安全的边界;既拥有奔向自然的勇气,更具备辨别危险的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进行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 莫维强 供图)

现如今诈骗手段日益猖獗,乡村孩子们由于接触信息相对有限,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防范意识,支教团队开设了防诈骗课程。通过播放动画视频、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常见的诈骗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了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和防范措施,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通过这堂生动的防诈骗课程,孩子们学会了保护自己,筑牢了安全防线,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安全的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进行防诈骗安全知识教育 罗楚黔 供图)

开展一场跨越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们拉开了一扇通往远方的大门。团队成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资料,从玉林历史渊源讲起,向学生们展示了玉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从博白县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北流市精美的陶瓷,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传递着这些手工艺品背后的匠心与坚持,让孩子们明白,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它们不仅仅是物件,更是文化的载体。“玉林文化课”让远方的风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彩的风土人情,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激发了孩子们内心对广阔天地的无限憧憬,点燃了孩子们探索未知、了解世界的强烈渴望。

(图为同学观看玉林博物馆宣传视频 莫维强 供图)

指尖流转间,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孩童的创造力碰撞出独特火花,让传承千年的漆扇文化在课堂上焕发新活力。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走进非遗漆扇的世界,用指尖的温度触摸传统工艺的脉络,让千年漆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团队成员手持一把精致的漆扇,向孩子们展示着漆艺的独特魅力。漆扇制作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结合描金、彩绘等技法,因工序繁复、耗时费力,被誉为“指尖上的慢艺术”。天然生漆会随温度、湿度变化呈现不同光泽,加上每个人下笔的力度、颜料的调和比例都有差异,所以每一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非遗工艺的神奇之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就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漆扇制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以非遗为桥,每一件传统工艺品的背后,都是匠人对完美的追求;每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里,都藏着文化的基因与创新的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进行合照 沈王惠 供图)

支教的时光,像夏日里一场热烈又温柔的相遇。团队成员带着知识与热忱而来,把课堂搬进乡村,用故事点亮眼睛——教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辽阔,也陪他们守护内心的纯粹;教他们防溺水的安全知识,提高防诈骗意识,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和他们一起用漆扇绘出非遗的色彩。支教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我们见证着孩子们从羞涩到大胆表达的蜕变,也感动于他们用纯真回馈善意的模样。而团队成员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懂得了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舒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