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刷爆全网、剧本杀风靡社交圈的当下,古老非遗文化如何 “活” 起来、“潮” 出圈?拾遗瑰宝队用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给出答案。近日,这支年轻团队走进湖南隆回滩头镇,将滩头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与潮流文化深度融合,创作沉浸式剧本《滩头遗珠》,用青春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非遗 + 剧本杀:年轻人的传承新表达
“这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团队成员介绍,《滩头遗珠》以 “情感 / 沉浸 / 传统文化” 为核心,将故事舞台设在湖南滩头镇年画传习技艺馆。这座曾见证滩头年画鼎盛的传承圣地,因工艺濒临失传而渐趋冷清,六位身份迥异的年轻人在此相聚,在学习年画制作的过程中解开困惑,重拾传承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演绎初次来到传习馆的场景
美术生林小棠为证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而来,自由插画师周墨想突破创作瓶颈,叛逆千金苏雨桐试图寻找自我…… 六个角色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多样联结。“每个角色都有现实原型,我们希望让同龄人从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团队负责人说。
实景演绎:传习馆里的沉浸式体验
在滩头年画传习技艺馆的古色古香场景中,队员们换上角色服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刻板时的专注、上色时的碰撞、套印时的协作…… 他们将年画制作的二十多道工序巧妙融入剧情,在 “玩” 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
“原以为拓印很简单,实际操作时才发现,力道稍偏图案就会模糊。” 扮演自媒体博主赵阳的队员感慨,这种亲身体验让他真切理解了 “工匠精神” 的内涵。当剧情推进到 “传习馆面临关闭” 的危机时,队员们化身角色共同想办法 —— 办展览、做文创、找赞助、搞直播,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悄然完成了从 “体验者” 到 “传承者” 的心理转变。
▲图为团队成员在扮演剧本中自媒体博主赵阳的角色
流量密码:短视频让非遗 “潮” 起来
团队将体验过程拍摄成系列短视频,上传至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后迅速走红。视频里,古色古香的传习馆与跌宕起伏的剧情相映成趣,刻板的木屑、油墨的香气、年轻人的创意火花交织成独特的视觉盛宴。网友纷纷留言:“被种草了!原来非遗可以这么玩”“想去滩头镇亲手拓一张年画”。
“我们想证明,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与 Z 世代同频共振的鲜活力量。” 队员们表示,《滩头遗珠》的创作过程,也是他们理解传承的过程 —— 既要有对老手艺的敬畏,也要有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如今,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短视频,正让更多人知道:在湖南滩头镇,有一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千年年画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在演绎剧本的情景节选
此次实践是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推动非遗传承的创新之举。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潮流玩法深度融合,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滩头年画的独特价值,更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索出全新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让更多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活” 起来、“潮” 出圈。
撰文|曾美颖
图片|欧阳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美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