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守护非遗魂宝——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寻木版水印活态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4 20: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星彤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木版水印,这项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技艺,以刀为笔、以版为纸,传承千年文化脉络,却在现代快节奏浪潮下面临传承挑战。”魏玲雪说道。魏玲雪是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魏立君的女儿,也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水木“恒”心实践小分队的队长,在她的带领下,这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守护非遗传承,熔铸时代精神”为使命,聚焦木版水印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以青春视角聚焦非遗活态传承,开启了一段融合技艺研习、大师对话与青年洞察的立体探索。

图为水木“恒”心小分队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调研参观 水木“恒”心小分队供图

匠心初体验:刀笔纸墨间感悟非遗温度

在古朴幽静的传统工坊内,小分队成员第一次握起拳刀,亲身浸入木版水印的世界。在魏立君这位资深匠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子们从最基本的选木、勾描起步,亲历勾、刻、刷、印的繁复工序。每一次精准的落刀,每一抹水墨的浓淡调和,每一次宣纸的精心拓印,都让抽象的“非遗”二字转化为指尖可感的温度与分量。“墨色在木纹间晕开的瞬间,仿佛能触摸到千百年来匠人的呼吸。”小分队成员徐婕萌在实践日记中如是写道。“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精髓,非遗传承真的太不容易了”,小分队成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木版水印技艺的精巧,也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心生敬意。这场沉浸式学习,为年轻一代打开了通向传统技艺精微之美的第一扇门。

图为水木“恒”心小分队学习木版水印的制作过程 水木“恒”心小分队供图

薪火相传:聆听国宝级大师的守艺人生

为深入理解木版水印的传承脉络与时代挑战,小分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魏立中进行了深度采访。这位被誉为“中国印刷术活化石守护者”的大师,以数年光阴复活了湮灭三百年的明代木版水印工坊“十竹斋”,更将这项技艺推向世界舞台。采访伊始,魏立中带领小分队成员走入中山北路237号——那间他称为“修行道场”的半地下室工作室。“复刻古作时,我每天从清晨刻到午夜,夏天汗透长衫不觉热,寒冬手指冻僵不能抖,因为一刀失误,整版皆废。”他回忆道。谈及青年传承,魏立中目光灼灼:“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木版水印了解甚少,而且我们这项技艺学习过程艰苦,学习的人也少啊,许多学习者都中途转行了”。临别时,他赠予小分队一幅新作——刻有“青春”二字的朱红小笺:“刀与木的对话已持续千年,而你们,才是下一个千年的执刀者。”窗外的斜阳映照着满墙雕版,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守艺之路,唯恒心可抵岁月漫长,唯热爱可越时代鸿沟。

图为水木“恒”心小分队对魏立中进行采访 水木“恒”心小分队供图

破圈探路:千份问卷解码非遗年轻化密码

如何让承载着东方智慧的木版水印,真正穿透时光,叩响当代青年的心扉?带着这个核心命题,魏玲雪带领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展开了扎实的探索。他们深知,有效的传播必须始于精准的洞察。为此,小分队成员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不仅涵盖对木版水印的基本认知度、兴趣度,更深入探询了大众群体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习惯渠道、偏好的体验方式以及他们对非遗价值的理解。问卷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广泛发放,覆盖了学生群体、来参观非遗馆的游客等,力求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调研中,超85%的受访者表示对木版水印“仅略有耳闻”,这坚定了小分队“让木版水印这一非遗技艺‘出圈’”的决心。

图为水木“恒”心小分队在采访和分发调查问卷 水木“恒”心小分队供图

青春笔墨续写非遗新章

“我们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者,更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木版水印从‘被保护的遗产’真正变成年轻人‘乐于参与的生活美学’,是这一代传承者的核心使命。”魏玲雪说道。这支年轻的实践团队正以其敏锐的洞察与真挚的热情,尝试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据悉,在后续的实践中,水木“恒”心小分队将整理出一本与魏立中、魏立君的访谈录、制作出一本融合现代元素的原创木版水印作品集、利用自身专业帮助十竹斋艺术馆抖音号进行运营、设计并执行“木版水印体验工作坊”的活动等,让木版水印的华彩墨韵,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供稿人:胡奕沁 徐婕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星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