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实践团推进走访,触摸河湾村“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4 20: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娜、金凌云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6日下午,带着对乡村振兴一线女性力量的持续关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酉水悠扬实践团的成员们踏上了深度回访的旅程,再次走近那些曾在初次访谈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重点女性对象。从带动村民增收的电子厂老板,到用心经营牯子山庄的女主人,再到经营小卖部并利用闲暇增收的零售店主,实践团深入了解了当地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生活与事业,真切感受到她们身上迸发的蓬勃活力。

实践团成员首先进入电子厂,回访那位颇具魄力的电子厂老板彭燕。彭燕此前从事石材生意,因行业淡季转型承接电子零件加工订单,将产品拆解为芯片安装、齿轮压合等可居家完成的独立环节,村民一人负责一道工序,老人和年轻人均可参与,她的工厂规模虽不大,却已成为吸纳附近村落富余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就业的重要平台。电子厂订单由广东总厂亲戚对接,在本月需完成约40万个零件,村民可带回家加工,完工后自行送到厂中或由工厂老板收回。据彭燕介绍,河湾村约20名村民参与,工作时间灵活,无需特殊设备,总厂通过“做库存”确保订单衔接。十年前,彭燕一家因水库建设搬迁至此,依托亲戚企业资源形成“总厂接单+分散加工”模式,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改变了以往打牌消遣的清闲状态。谈及此,彭燕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细数着工厂订单的增长如何带动了村民家庭的增收,她那份扎根乡土、反哺乡邻的责任感令人动容。

图为电子厂老板彭燕在制作无人机原件 段正婷 供图

接着实践团再次采访了牯子山庄的老板彭伶伶。牯子山庄是一处农家乐,门口悬挂着“桃源人家”和“游客接待中心”两块招牌。“桃源人家”是政府为嘉奖而评审授予的荣誉称号;“游客接待中心”则是历史遗留的牌子。这块遗留的招牌在带来客流的同时,也意味着山庄需承担公共接待的职责。彭伶伶坦言,对于2026年的景区开放,她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但同时又期待未来游客日益增多,而随着村庄环境不断改善,她也会以身作则,依法依规经营农家乐,给游客带来上乘的品质服务,与村寨其他农家乐一起打造出河湾村的乡村旅游名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彭伶伶交谈 李娜 供图

傍晚,实践团成员在村内小卖部开展访谈工作。本次访谈对象包括河湾村妇联执委田义和一位正在专注加工雨伞的婆婆。访谈伊始,小组成员首先围绕田义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了解。随后重点就她作为妇联执委参与的各项活动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妇联组织在推动乡村建设、保障妇女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紧接着,成员们采访了忙于雨伞加工的婆婆,细致询问了加工流程、收入情况等,以了解这一当地特色手工业的发展现状。

图为加工雨伞的婆婆 曹聂荣 供图

在持续开展的入户访谈中,实践团成员穿梭于河湾村的一户又一户人家,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诚叩开家门。每一次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都是对乡村发展脉搏的精准触摸;每一个朴实的回答与分享,都汇聚成珍贵的调研素材。小组成员们在一来一往的对话间,逐渐拼凑出河湾村乡村振兴进程的全景图,对当地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发展机遇与挑战也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辛勤耕耘、反哺乡邻,那份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的不凡光彩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生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内涵,河湾村的“她力量”正是推动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此次调研不仅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女性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

(通讯员:李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