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广东二师“溯洄”阳西实践团)“溯洄”三下乡调研分队前往阳西县织篢镇联安村,深入调查“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寻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调研队员与联安村村委会副主任交谈 联安村是阳西县“竹编”技艺的重要传承地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传承困境。据联安村村委会邵世波副主任介绍,目前村里仅剩两三户人家掌握“竹编”技艺,大部分年轻人为谋生外出务工,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村委会因经费有限,也难以对“竹编”文化进行有效宣传和保护。尽管如此,邵主任也提到,织篢镇周边的望夫镇等地仍有手艺人坚守,为“竹编”文化传承保留了一线希望。
▲图为调研队员与村委副主任、干部留影
在村委会梁贻镜教官的带领下,调研团队来到了“竹编”艺人佘旭欣爷爷的住所。佘旭欣爷爷今年已是93岁高龄,多年来一直靠编织竹箩维持生计,如今,他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通过在集市上认识的商家不定期售卖自己编织的竹制箩筐,为家庭带来一些收入。在与佘旭欣爷爷的交流中,调研团队了解到,“竹编”技艺的传承并非易事。一个普通的竹制箩筐,从选材到编织完成,需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竹子的品种、质地和工艺有严格要求。其子女虽曾学习“竹编” ,但未将其作为主业传承,学习“竹编”技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且收益有限,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
▲图为调研队员来到佘旭欣爷爷的住所采访
▲图为佘旭欣爷爷 面对传承困境,“溯洄”三下乡调研分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竹编”文化传承,探索保护新途径。未来,团队计划将“竹编”培训与校本课程结合、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竹编”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
“竹编”技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忆和民族的根脉,它承载着几代人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地方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在现代社会,大家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如佘旭欣爷爷所坚守的那样,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执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均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