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生处,皆是吾乡 | 天津大学材梦生花实践队在舒城县干汊河中学开办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共“画”可持续发展美好明天

发布时间:2025-07-14 15: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葛育麟 朱盛基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朱盛基)2025年7月13日,当投影幕布上鲨鱼剪影被渔网缠绕的画面渐暗,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材梦生花”实践队在舒城县干汊河中学开办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的动人一幕。“材梦生花”实践队以“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行动”“水下生物”“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四堂绿意盎然的特色课程,为三百余名中小学生开启了一场关于地球未来的深度对话。

将目光投向人类共同的未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同星辰指引航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课程以生动的互动揭开SDGs的神秘面纱:从布伦特兰报告"既满足当代,亦不损后代"的深刻定义,到环境、社会、经济三支柱构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义。

“可持续发展目标”课程以"绘制上学地图"丈量教育之路的艰辛,用"野餐计划"讨论串联个人节约与政府限塑令的责任共担,最后在"关灯光盘"的行动清单里,让可持续理念落地生根。这颗文明的种子,终将在少年手中长成森林。

分辨气候与天气的差异,是理解这场环境战役的第一步。当“气候行动”课堂视频展示两极消融的冰川,学生们直面真相:1880年以来全球升温1.45℃,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00ppm,远超百万年自然波动范围。实践队员拆解了温室气体的"锁热密码"——电力生产(25%)、农林活动(24%)和交通(14%)构成主要排放源,更通过"行为匹配游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日常场景:骑自行车上学减少碳足迹,节能灯泡点亮绿色未来。

覆盖地球71%表面积的海洋,是人类最辽阔却最脆弱的家园。“水下生物”课程以沉浸式体验唤醒守护意识:通过污染视频观察死亡珊瑚的惨白,在数据冲击下直面残酷现实——1970年以来鲨鱼数量锐减70%,顶级捕食者的消失正撕裂海洋食物链;每年1亿条鲨鱼被捕杀中,半数是渔船"误伤"的副渔获物,虾类捕捞中废弃生物竟达400%的占比更令人痛心。

学生们在"生物栖息地"选择题中辨析生态真相,从禁渔期制度理解休养生息的智慧;更通过"塑料追踪"实验模拟垃圾20年漂流路径,目睹化学污染形成的缺氧"死区"、缠绕海龟的废弃渔网、被误食的微塑料如何毒化生命摇篮。当孩子们画下海洋生物的画像,那片蔚蓝正在泪水中重获生机。

人类仅占地球生物量0.01%,却主宰着万物存亡——“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课程是生命教育的深刻启蒙。"生态系统接龙"游戏(草→兔→狐)生动展现生物环环相扣的依存关系;而地球生物量分布图(植物占82.4%,野生哺乳动物仅0.07%)揭示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位置。

中国亚洲象北迁的案例,折射栖息地支离破碎的哀歌;而云南野象谷保护区的实践,又点亮重织生命网络的希望。课程以"拒用象牙制品""循环用纸"等行动指南,引导少年成为生态卫士;"关水龙头""骑行上学"的打卡清单,让生物多样性从课本走入生活。最终绘画的"垃圾分类标识",不仅是对保护的承诺,更是对"生命共同体"的虔诚礼赞——因为每一片落叶的脉络,都书写着地球的史诗。

关灯的手势、绘制的禁渔海报、循环纸页的墨香,皆是少年写给地球的情书。当万千微光汇入可持续发展的长河,“材梦生花”的绿意,正在每一双年轻手掌里绽放出永续的春天——万物共生处,皆是吾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盛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