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青和知行突击队开展拼贴树叶画文化创意课

发布时间:2025-07-31 22: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黎冠豪   阅读 2.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丰富乡村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让艺术教育扎根乡土,7月中旬,岭南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队的卞广麟、吴映姬、张敢驰三位队员,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各色树叶与创作工具,走进文化站的临时教室,为当地20余名孩子带来了一场以“拼贴树叶画”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课。这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动手创作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发现美、创造美”的种子。

图1队员为孩子们讲解

为了让课程更贴合乡村孩子的生活,卞广麟、吴映姬、张敢驰提前三天就开始“寻宝”——在周边的树林、田埂间收集树叶。“我们特意选了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叶子,”吴映姬笑着说,“像梧桐叶够大,适合做背景;枫叶边缘有锯齿,能当小动物的耳朵;还有柳叶细又长,拼起来像小船或水草。”除了树叶,他们还准备了安全剪刀、儿童胶水、彩色卡纸和画框,甚至特意带来几本自然绘本,里面的动植物图案能给孩子们提供灵感。

开课当天,教室被布置得格外温馨:墙面贴满了队员们手绘的树叶图鉴,桌上整齐摆放着分类好的树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叶片上,叶脉的纹路清晰可见。孩子们一进门就被这满眼的绿意吸引,有的忍不住伸手摸摸银杏叶的边缘,有的小声问:“老师,这些叶子真的能画画吗?”卞广麟蹲下身笑着回应:“当然啦,它们可是今天的‘魔法颜料’呢!”

“大家先摸摸这片梧桐叶,再看看枫叶,它们的形状和纹路有什么不一样?”课程一开始,张敢驰就拿起两片树叶,引导孩子们用手触摸、用眼观察。他特意把树叶放在投影仪下,让叶脉的纹路在幕布上放大,“你们看,叶脉就像小火车的轨道,能带着我们的想象力跑很远哦!”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瞬间来了兴致,纷纷举起小手分享自己的发现:“这片叶子边缘像波浪!”“那个叶子背面是毛毛的!”

随后,吴映姬展示了提前做好的示范作品:用圆叶拼出的向日葵,花瓣是橙黄相间的银杏叶,花心是褐色的橡果壳;还有一幅“小鱼游水”,柳叶弯成鱼尾,槐树叶剪成圆片当气泡,底下铺着深绿的梧桐叶当水草。“这些都是用我们身边的树叶做的,你们也能做到!”她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就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拿起树叶摆弄起来。

图2 吴映姬展示作品示例

创作环节中,三位队员分工明确:卞广麟负责教孩子们使用工具,耐心演示如何用胶水固定树叶,“涂胶水时要沿着叶子边缘涂一点,不然会溢出来哦”;吴映姬擅长色彩搭配,总在孩子们纠结时给出建议,“把黄色的银杏叶和红色的枫叶放在一起,像不像秋天的小花园?”;张敢驰则是“灵感催化剂”,看到有孩子对着树叶发呆,就会笑着启发:“你看这片叶子尖尖的,能不能当小鸟的嘴巴?再找两片圆叶子做翅膀试试?”

图3队员与孩子们一起创作

两个小时的创作后,孩子们的作品陆续完成。当大家把树叶画举起来展示时,整个教室仿佛变成了一座微型“自然博物馆”:有“小鸡啄米”,圆滚滚的身体是梧桐叶,尖尖的嘴巴是枣树叶;有“海底世界”,深绿的树叶当海草,浅黄的叶子剪成海星;还有“秋天的果园”,用不同颜色的树叶拼出苹果、梨子,底下还用树枝做了栅栏。

活动结束时,三位队员和孩子们一起把所有作品贴在教室后的“展示墙”上,五颜六色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以前只知道树叶会掉下来烂在土里,没想到还能变成画,”一位孩子的奶奶来看望孙子时,看着墙上的作品感慨道,“这些城里来的老师真有办法,让娃们知道身边的东西都是宝贝。”


图4作品展示

离开村子时,孩子们追着队员们问:“明天还能做树叶画吗?”“我们还能捡什么东西画画呀?”卞广麟笑着答应:“下次我们教大家用树枝做小摆件,好不好?”张敢驰则把剩下的树叶和工具留给了村支书,“希望孩子们能继续创作,说不定以后村里能有个小小的‘自然艺术馆’呢!”

回顾这场活动,吴映姬在实践日记里写道:“当看到孩子们用树叶拼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家里的小狗、门前的池塘、爷爷种的果树时,我突然明白,艺术从不需要昂贵的材料,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的勇气,一片普通的树叶也能绽放生命力。”

这场由三片树叶开启的创意课,或许只是孩子们暑期里的一段短暂记忆,但卞广麟、吴映姬、张敢驰三位队员相信,当孩子们下次路过树林时,或许会下意识地捡起一片树叶,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原来,美就藏在身边的一草一木里,等待被发现,被创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