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电商 筑梦振乡”实践队的队员们就踩着田埂上的露水,往村里的电商服务站赶。这是他们在郓城县张庄村实践的第三天,今天的任务很明确:跟着服务站的直播团队,看看手机屏幕里的“乡村振兴”到底长什么样。
服务站建在村头的大队部里,推门就是一股甜香——货架上码着成箱的黄桃,竹筐里堆着刚摘的葡萄,包装好的郓城壮馍正等着贴快递单。最显眼的是角落搭起的直播间,背景布印着“郓城好物·从田间到舌尖”,主播李姐正对着手机调试镜头,见实践队员们来,笑着挥挥手:“来得巧,九点准时开播,今天主推咱村的黄桃。”
队员们没急着上前,先在旁边的货架前帮着整理产品。张大爷背着半篓核桃来寄快递,看见队员们胸前的实践队旗,念叨起来:“这电商是真好,去年俺家核桃搁家里愁卖,现在李姐直播间一吆喝,三天就清了仓,比赶集强多了。”队员小王掏出笔记本记下,旁边的队员赶紧举起相机,拍下老人手里印着物流单的核桃箱——这是村里特产走出大山的凭证。
九点整,直播准时开始。李姐拿起个黄桃擦了擦,镜头怼近了给观众看:“家人们看这桃儿,刚从地里摘的,糖心都透着光,咱郓城沙土地种出来的,甜得很!”她没说啥大道理,就蹲在桃堆旁,边切桃边讲:“这桃农是村西头的,种了十年桃,以前熟了就怕下雨,现在咱有冷链车,摘下来直接运服务站,直播卖多少发多少,损耗能降到一成以下。”
队员们在镜头外忙开了:有的帮着递样品,有的在评论区回复“快递能到新疆吗”,有的举着手机录下直播片段。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直播间里的黄桃卖出了200多单,李姐喝口水的功夫,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打包了,泡沫箱里垫着软纸,冰袋按个数塞得整整齐齐。“这都是咱摸索出来的,”负责打包的大姐说,“去年有客户反映桃压坏了,现在每个箱子都加三层防护,差评基本没了。”
下午,队员们跟着服务站的车去了黄桃园。果农们正在摘桃,竹筐装满了就往路边的三轮车上送,三轮车直接开到服务站门口,省去了中间商的周转。“以前收桃的贩子压价,现在服务站给的收购价每斤高五毛,还不愁卖。”一位果农边摘边说,手里的动作没停,额头上的汗滴进桃叶里,溅起细小的土花。队员们帮着抬筐,指尖沾着桃毛,却没人在意——他们镜头里,果农笑纹里的光,比黄桃的糖心更亮。
傍晚返程时,服务站的快递车正要出发,车斗里塞满了印着“郓城特产”的箱子。李姐的直播还没结束,手机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队员们站在路边看着车走远,没人说太多话,但笔记本上的字却越写越实:黄桃日销量320单,带动5户农户增收,物流成本较去年降低15%……这些数字背后,是直播间里的烟火气,是田埂上的脚步声,是电商给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暮色漫过郓城的庄稼地时,队员们的宣传稿已经写了大半。没有华丽的词藻,只记下了今天看到的:一箱箱走出乡村的特产,一张张因增收而舒展的笑脸,还有直播间里那句重复了无数遍的话——“咱农村的好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知道”。
这大概就是“星火”的意义:不用做惊天动地的事,只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乡村电商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相信,手机屏幕里的光亮,真能照亮乡村振兴的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