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讯(通讯员 杨铠宁)在湘南大地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如深山清泉般流淌千年。为深入了解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2025年8月25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瑶医承古临时团支部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瑶学会,与负责人岑主任深入交流,倾听瑶族文化传承背后的坚守与探索。
以情怀筑根基:公益为先的周末非遗课堂
“做文化产业,赚不了太多钱,靠的是内心的坚守和文化传承的情怀。”采访中,岑主任的话语道出了瑶族文化传承者的初心。瑶学会所属的嘉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公益推广为核心,搭建起瑶族非遗技艺传承的平台,重点开展三项非遗技艺传授,且每周六定期开课,让古老技艺在固定的时光里与学习者相遇。
瑶族织锦:教室内的织布机承载着千年技艺,每周六专业师傅都会准时到场,从织锦的基础针法到图案设计,耐心指导每一位学习者,让经纬线间重现瑶族传统纹样。
瑶绣:作为瑶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瑶绣的花色构图独具特色。每周六的课堂上,授课老师会详细讲解瑶绣纹样的文化寓意,手把手教大家掌握刺绣技巧,让精美的瑶绣图案在指尖绽放。
这些课程均为公益性质,授课老师自愿参与、无薪资报酬,公司免费提供原材料,无论七八岁的孩童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只要对瑶族文化怀有热爱,都能在周六的课堂上触摸瑶族文化的温度。而在这份传承中,年轻一代的参与尤为关键——岑主任提到,如今部分瑶族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认知模糊,缺乏对瑶族身份的主动认同,这也让周末非遗课堂多了一份“唤醒文化记忆”的使命。
▲同学参观瑶族织锦课堂教室 刘清源/摄
破瓶颈寻出路:瑶族文化推广的现实挑战
尽管传承热情不减,但瑶族文化推广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岑主任坦言,当前最大的难题集中在市场与成本两方面。
从市场来看,瑶族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受限,尤其在江华旅游业尚未形成常态化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像云南、海南等旅游成熟地区那样的消费市场,民族工艺品的受众范围较窄。而从成本来看,纯手工制作耗时费力——织锦一寸往往需要一天时间,高昂的人工成本导致手工艺品定价偏高,难以被大众市场接受。
此外,政策支持与行业联动不足也加剧了推广难度。一方面,政府虽有文化推广的导向,但受财政压力影响,具体的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落实较少;另一方面,疫情后旅游业、服务业受挫,原本合作的星级酒店、民宿对瑶族特色装饰、用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形成连锁反应,公司销售额从疫情前的每年200多万元骤降至如今50万元都难以达到,生产规模也随之缩水。
为应对困境,公司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手工制品的高品质,维系核心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化机器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瑶族文化产品更贴近大众消费需求。同时,也在探索与学校的合作,希望借助校园文创产品开发、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让瑶族文化走进年轻群体,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主任耐心地为同学答疑解惑 刘清源/摄
亮特色强认同: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未来期许
谈及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岑主任如数家珍。在技艺上,瑶绣以“双面绣”为亮点,正反面图案一致,针法难度高于普通纤绣,部分图案甚至难以用机器复刻;在纹样上,八角花、人字纹是瑶族的代表性图案,一眼便能与其他民族的纹样区分;在服饰上,瑶族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搭配带吊须的帽子,分为原生态服饰、改良商务服饰与舞台服饰三类,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能适应现代生活场景;在音乐与建筑上,盘王大歌、瑶族舞曲是标志性音乐,吊脚楼则是瑶族建筑的经典符号,虽在县城少见,但在大瑶山区仍保存完好,承载着瑶族的生活智慧。
▲瑶族织锦公司为中南大学设计的食堂员工服 刘清源/摄
岑主任强调,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众对文化的认同。未来,公司仍希望在政府引导、市场拓展上持续发力,让瑶族文化不仅能在博物馆中被瞻仰,更能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活力的“活态遗产”——而当瑶族文化真正融入生活,年轻一代自然能从其中找到民族归属感,主动传承这份文化瑰宝。
此次走访,团支部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瑶族非遗传承的现状,更被传承者们的情怀与坚守所打动。作为青年学子,大家也将以自身行动助力民族文化传播,用青春力量为瑶族文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让千年瑶韵在新时代持续回响。
撰文 | 黄千一
图片 | 刘清源
一审 | 刘晨曦
二审 | 李游
三审 | 刘清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晨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