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韵藏千年,青春赋新魂——郑大学子探寻泥咕咕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8 23: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欣雨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6日至31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泥咕新声·青春创益”实践团队走进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开展非遗传承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和采访交流,探寻民间文化遗产泥咕咕的传承密码,助力传统技艺在当代焕新活力。

泥香满村:杨玘屯的泥咕咕日常图景

杨玘屯村是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的核心发源地。泥土芬芳浸润着村落,捏制泥咕咕是家家户户的日常。队员们一进村,满眼都是泥咕咕元素:院墙砖缝嵌着古朴哨子,村口老槐树下石碾旁堆着晾晒的泥坯,孩童手里把玩着色彩鲜亮的咕咕鸟。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泥土与矿物颜料混合的独特气息,仿佛整个村庄都在诉说与泥土共生的故事。

图为杨玘屯村里画在墙壁上的泥咕咕

实地探访:研究院的时光脉络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泥咕咕研究院,这里陈列着从明清时期到当代的泥咕咕作品,时间的脉络在一件件作品中清晰可见——早期作品线条粗犷、色彩单一,而近现代作品则在保留传统神韵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细腻的装饰和明快的色调。

图为王红瑞老师带领实践团队成员参观泥咕咕研究所

图为泥咕咕研究所内珍藏的独具特色的泥咕咕

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手艺人交流创新的阵地。墙上悬挂的照片记录着不同时期的传承故事:有老艺人在窑边守夜的身影,有年轻人尝试新造型的专注,还有泥咕咕走出国门参展的场景。这些画面,让实践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的延续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图为泥咕咕手艺人王蓝田与孩童一同制作、传授泥咕咕技艺的珍贵场景

匠心对话:王红瑞解密泥咕咕传承与创新

在研究院,实践团队专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红瑞。王红瑞老师以网名“不泥”诠释传承智慧——守得住老底子,也容得下新变化:泥咕咕的魂在“三分捏七分彩”的精细,像翅膀上的红要抹三次且逐次变浅;哪怕做卡通新样式卖,也得保着哨音清亮的根本和乡土味儿;王家十代传下来,凭的是对土地的感情,爷爷王蓝田说“手艺是土地给的,得还给土地”,父亲王学锋跑电视台是怕手艺断了,到他这儿,既要让更多人听见“泥巴说话”,也试着用手机拍手艺的法子,引年轻人爱上捏泥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王红瑞老师

实践感悟:非遗传承中的青春思考与使命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泥咕咕传承有了更深理解。从杨玘屯的家家泥香,到王红瑞老师藏着变与守的匠心,泥咕咕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命力的见证。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让传统技艺找到属于当下的“新声”。而青年一代,更应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泥土的故事继续被诉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王红瑞老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