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胡耀月 马立心)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025年7月5日至18日,成都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邑程新梦·星光共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特色托管教学活动。团队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既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又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学生与团队成员合照(张仪萍供图)
深耕课堂夯根基,分层教学促成长
基教启蒙,村教焕新。团队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年龄、兴趣以及知识储备,为后续开展语数外等基础学科教学进行精准规划,并结合生活场景,以游戏化形式融入知识。语文课堂以美食、甲骨文等话题为切入点,使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可感可触。数学和英语课程则依据学生年龄实施分层教学,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此类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为其学习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乡村聆听小语种,跨越隔阂绘新声
小语传情,乡教筑梦。“Ciao”(意大利语“你好”)、“Hola”(西班牙语“你好”)、“Привет”(俄语“你好”),团队凭借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特色小语种语言,为孩子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运用趣味动画、简易对话、小语种配音等教学方法助力孩子们掌握基础外语表达能力。课堂上,孩子们对异国地理风貌和传统习俗充满热情。团队成员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异国文化的魅力。
图为西班牙语教学课堂照片(林启凡供图)
科普宣教护身心,健康知识记心间
身心护航,青春润心。生理卫生课聚焦“成长中的身体变化”,团队成员借助模型演示、互动问答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孩子们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身体变化,培养卫生习惯;心理健康课融入“情绪气象台”、“信任盲行”等游戏元素,传授情绪管理技巧,搭建倾诉与互助平台。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收获自信与勇气。此类课程既传授了知识,也播撒下成长的种子,为孩子们筑起身心守护的桥梁。
志愿送教筑安全,防溺防患润童心
防溺防震,安全筑盾。团队成员通过播放安全知识动画、示范避险动作,并结合水域特点绘制警示图、标注风险区域,引导儿童模仿学习,将防震防溺知识与韵律化口诀紧密结合,使其渗入乡村生活,为乡村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红心向党育新苗,革命薪火代代传
红色课堂,浸润童心。课程内容涵盖诗歌朗诵与《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赏析。孩子们通过诗歌朗诵,深入感悟红色经典诗作的内涵;电影赏析则引导孩子们领会红色故事的精神实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孩子们领会先辈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使红色血脉融入其成长历程。
图为孩子们观看红色革命影片(唐彬雁供图)
笋皮巧制传技艺,竹筷精磨承匠心
非遗课堂,巧手传韵。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乡村扎根生长,团队结合新民村的乡土特色,将非遗技艺融入托管课程,精心打造了 “笋皮贴画创作”、“竹筷磨制” 等非遗实践课堂。团队提前走访了当地资深手艺人,学习传统技法,理解文化内涵。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实物展示、步骤剖析与悉心指导相结合,助力成员掌握技艺要领。课堂上,团队成员采用手把手教学与小组协作的互动模式,引导孩子们参与笋皮裁剪粘贴及竹筷打磨塑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孩子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乡土非遗的独特韵味,更强化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促使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笋皮贴画教学现场(袁宇供图)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了教育关怀的理念。团队借助多语种优势,让文化绽放光彩,同时通过实践体验提升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综合素质。此外,该活动也培养了团队成员耐心细致、团结互助的品格,增强了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未来,成都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持续深入推进并拓展相关工作,为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