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旅游学子三下乡:瑞昌竹韵传千年,推普暖心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8 21: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世鑫 周细聪 程欣 黄金敏 唐帅东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瑞昌7月8日讯(通讯员杜世鑫 周细聪 程欣 黄金敏 唐帅东)探访竹编匠心,共推普语新风。近日,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师生团队走进九江瑞昌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团队成员拜访了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先敏先生,领略到瑞昌竹编工艺的悠久历史与精湛工艺,并深入学生家中开展推普家访,助力普通话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与推广,为提升乡村普通话水平贡献力量。

上篇:入户传声,宣传推普知识

实践队员抵达瑞昌南义镇后,走进当地村民家中,以拉家常、解疑惑、送手册的方式,将普通话知识与乡村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让语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充满温度。

“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回家就不爱说方言了,这会不会影响咱本地的习惯呀?”面对家长的困惑,实践队队员耐心解释:“普通话是沟通的工具,方言是家乡的根,两者并不矛盾。孩子学好普通话,能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能把咱南义镇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样的对话,在每一户家访中都时常发生。队员们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普通话与方言的平衡”“如何辅导孩子练习”等问题,结合当地生活场景举例说明,还现场演示了“家庭日常对话普通话版”,让家长们直观感受到普通话在交流中的便捷性。

图为家长分享普通话重要性 通讯员 程欣 摄

实践队队员表示,家访不仅是推广普通话的过程,更是倾听乡村声音的过程。“只有走进家门,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让推普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此次入户行动,既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为后续精准开展语言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暖心桥”。

图为实践队员向家长介绍普通话重要性 通讯员 黄金敏 摄

下篇:躬身实践,实地调研竹编工艺厂

实践队员前往瑞昌市南义竹编工艺厂进行实地调研,并拜访了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先敏先生,深入了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发展现状。瑞昌竹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2500 多年,其编织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生活用具、工艺品等多个领域。据田先生介绍,瑞昌竹编工序极为复杂,仅前期处理竹子就需要经过去蔸、去梢、煮篾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为了让瑞昌竹编得以传承发展,竹编厂近年来积极创新,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同时还与当地残联合作,举办免费竹编培训班,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此次考察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瑞昌竹编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匠人们的坚守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通过各种方式助力瑞昌竹编的宣传推广,让这一非遗技艺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为田先敏先生向实践队员展示竹编过程 通讯员 黄金敏 摄

一次次交谈,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停留,实践队员走出校园,走入乡间田野。不论是普通话推广家访还是非遗竹编调研,它们都共同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乡村的未来因语言的沟通而更加充满希望。相信在未来,这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的文化与经济齐飞,共谱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撰稿人:杜世鑫,周细聪,程欣,黄金敏,唐帅东,齐轩洁,熊婧

单位:南昌大学旅游学院

实践队: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智旅寻光,童心向阳”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帅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