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晨曦”实践团以青春调研赋能蒲坑茶非遗与乡村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国明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清远74日讯(通讯员 李国明)为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融合路径,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晨曦”实践团深入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展开调研。通过走访当地商铺及茶农并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团队勾勒出蒲坑茶产业在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市场拓展间的发展轨迹,为这一非遗茶品的振兴之路提供青春注解。

经销商视角:海拔、品类与市场的博弈

实践团与当地经销商李女士交流获悉,蒲坑茶的收购一定程度上存在“海拔梯度定价”特征,海拔每差100-200米,茶叶价格呈现明显差异,高海拔产区茶叶更受青睐,收购方需“按山头看茶收购”。在品类与时节维度,李女士指出明前茶(采摘时间为每年4月4日-4月7日)量少价贵,因清明采摘,受天气等影响,产量稀缺;春茶(采摘时间为每年4月8日之后)风格与明前茶有别;在店内售卖的茶叶涵盖果壳茶、黄皮茶、擂茶、化橘红茶等多元品类,且经实践团调研访谈得知,茶叶“泡到第三次口感最佳”的特点,却未在市场推广中充分体现,成为产品风味传播的空白点。

同时,经销商反馈“尽管蒲坑茶品质出众,但品牌知名度不足,难以被外地消费者认知。”与后续茶农、商家调研形成呼应——非遗茶的市场价值,既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因推广不足、消费者认知有限,面临价值释放困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的茶叶经销商。晨曦实践团 供图

银发茶农坚守山间传统技艺盼续新篇

调研数据勾勒出当地茶农的年龄画像:超过三成受访茶农已年过六旬,而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四成,形成“银发为主、青年稀缺”的从业结构。在制茶年限上,半数茶农入行尚不满五年,另有约三成茶农坚守茶垄二十载以上,这种“新旧交替”的断层现象,在非遗技艺传承中尤为明显。

“镇上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拼,只剩老两口守着茶园。”一位资深茶农的感慨,折射出产业面临的传承困境。多数茶农指出,近年来年轻人外流、手工制茶收益有限以及工艺学习周期漫长,愿意学习揉捻、铁锅杀青等非遗工艺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减少,是导致传统制茶技艺后继乏人的主因,让老匠人们对技艺的延续倍感忧虑。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周边商铺的茶农。晨曦实践团 供图

青春方案激活产业潜能非遗茶韵融入现代生活

调研发现,蒲坑茶在消费市场呈现多元需求:既有家庭日常饮用的实用属性,也有作为礼品馈赠的社交价值,更有不少消费者关注其收藏陈化的潜力。而在销售端,线下商铺仍是多数茶农依赖的主渠道,尝试电商平台或直播带货的比例相对有限。基于此,实践团推出赋能方案:为匹配消费市场审美,可设计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文创包装。结合多数茶农支持的发展方向,可规划集茶山研学与非遗体验于一体的茶旅融合项目。

“团队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蒲坑茶的非遗魅力。”实践团成员介绍道,团队将深入挖掘蒲坑茶的历史文化,结合石潭镇的地域特色,创作一系列图文、短视频等宣传作品,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在电商运营上,实践团策划线上直播活动,协助茶厂搭建直播平台,吸引更多消费者,让这一传统茶品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店内的石潭蒲坑茶的文创包装。晨曦实践团 供图

连接古今青春力量书写振兴答卷

从海拔差异定价的市场逻辑,到年龄断层的传承危机,再到成本与推广的销售困局,“晨曦”实践团通过调研,为蒲坑茶产业绘制“诊断书”。当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出圈”、传统茶品借电商“破界”、茶旅融合带动消费升级,石潭镇的蒲坑茶,正以青春赋能为笔,书写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荣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一次调研实践,更是青年力量助力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