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寻古韵,运河展新颜——淮阴工学院生科学院“运河古韵 民族同心”实践团开启运河文化探寻与传承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8 20: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季洁 谢思齐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季洁 谢思齐)2025年7月2日,淮阴工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他们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与河下古镇,深入探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脉络,体悟民族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此次行动并非一次简单的出行,而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度发掘与传承。

中国漕运博物馆位于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见证了漕运的兴衰变迁。实践队员们置身馆内,仿佛穿越时空,步入漕运的历史长河。馆内丰富的文物与史料,系统地呈现了漕运从起源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全过程。一面墙上清晰标注着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全长1794公里,连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南方的粮食北上,北方的物资南下,都在此交汇。因此,隋代便在此设置了漕运衙门。漕运以粮食运输为核心,所运粮食用于皇家消费、官员俸禄、军饷发放以及百姓口粮。馆内展示的明清时期漕运船只的标准也令人印象深刻:船只需坚固,单次能运五百担(即六万斤)。此外,每年为维护漕运畅通所耗费的大量财力,也让同学们对古代漕运的规模和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河下古镇,这座坐落于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建筑都镌刻着往昔的繁华。作为漕运重要的枢纽,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靠,带来了各地货物与文化,孕育出独特的运河商业文化。古镇内的吴承恩故居、沈坤状元府等历史遗迹,见证了运河文化对当地人文的深远影响,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文人墨客在运河边吟诗作对、谈古论今的场景。

此次文化探寻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实践队员季洁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过大运河和漕运,这次亲身走进博物馆和古镇,才真正感受到它们的魅力与价值。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这些古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代青年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通过此次行动,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以及民族交流交融的意义,也在心中埋下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相信在未来,这些年轻力量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思齐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