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不是纸上谈兵,隐患整改必须刀刀见肉。”7月12日上午,在大唐国际胜利二号露天煤矿工程项目部会议室,安全主管张建伟指着电子屏上的边坡实时监测图,向9名身着蓝色工装的青年学子用力一挥手。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 的师生们,正在这里聆听一场带着煤尘味的安全管理实战课。
边坡上的“听诊器”张建伟调出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光标停在一处标注红色警示的边坡区域:“这里节理发育,去年微震监测系统捕捉到0.3毫米位移,我们立即停工加固。”屏幕切换至现场画面:技术人员正在安装全长粘结型锚索,每根可承受500吨拉力。“这套监测网布设了428个传感器,”他放大设备细节,“就像给边坡装上听诊器,连岩体‘呼吸’都能听见。”采矿工程研二学生赵阳发现监测曲线图标注着特殊符号。“这是冻融循环标记,”张工解释,“锡林浩特冬季零下35℃,我们给监测探头加了‘电热毯’。”
隐患治理的“电子病历”工程项目部技术员演示电子工单系统:
无人机巡查发现运输道路裂缝
系统自动派单至养护班长
维修过程全程录像
验收合格后闭环销号“从发现到处置平均4.5小时,”她点开工单记录,“上月处理隐患217条,超期未办结会亮红灯。”现场突然响起警报音——大屏弹出“爆破警戒区人员滞留”预警。安全员马强抓起对讲机:“D区预爆面有3人未撤离!”五分钟后监控画面显示人员已撤至安全屋。“AI视频识别比人眼快20秒,”马强抹了把汗,“这20秒能救命。”
安全积分里的管理智慧“发现重大隐患奖励500分,违章作业扣200分。”张建伟展示员工手机上的“安全积分”APP。维修班长刘师傅的账户显示:因提出钻机防护罩改进方案,累计兑换了三天带薪休假。学生翻看桌上的《隐患识别图册》,里面是工人手绘的风险示意图:
挖掘机盲区用红色标注
爆破飞石范围画着骷髅标志
输电线附近标着闪电符号“这些都是矿工自己画的,”张工拿起一本沾着煤灰的笔记本,“最好的安全标准,是从现场长出来的。”
未来矿长的现场考问“如何防止夜班监测数据漏判?”采矿工程学子倪魏杰的提问引发热议。张建伟打开值班室监控:“我们实行双人交叉核验,夜班数据自动生成对比曲线。”随后的交锋直指核心:
边坡组追问“节理面走向与监测点布设规律”
爆破团队探讨“数码雷管段别选择与振动控制”
设备组聚焦“重型机械金属疲劳预警阈值”当张工展示工人自制的“液压管防爆卡箍”时,实践团导师陈志刚教授感叹:“这比教科书上的案例更鲜活!”
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离开时,电子屏正刷新着金色记录:“连续安全生产1935天”。工程项目部门口的展板上,贴着最新隐患整改对比照片——曾经开裂的道路补上了蜂巢结构基层,歪斜的警示牌换成了太阳能爆闪灯。
“真正的安全在掌子面,不在汇报稿里。”实践团长张峻豪在实训日记中写道。据悉,采矿学子将把收集的37份隐患治理案例编入《露天矿安全实战手册》,把沾着煤灰的经验带回课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家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