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智潮,除倦迎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江城智潮破倦队”开启大学生学业倦怠相关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佳玉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忱,几个背着电脑、握着问卷的青年学子,正穿梭在武汉多所高校的林荫道上。我们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江城智潮破倦队”,带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学术倦怠的影响”的追问,开启了一场关于“技术与倦怠”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图为“江城智潮破倦队”宣传海报

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实践小队就已经做了充足的背景调查,经过讨论和反复打磨,最终确定选题。当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AI工具如潮水般涌入校园,大学生的学术生活正经历着悄然变革:有人用它快速梳理文献脉络,有人借它生成论文框架,却也有人在“一键生成”的便捷中,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耐心。与此同时,“学术倦怠”——那种对学习提不起劲、对研究感到疲惫的状态,正成为不少青年学子的困扰。生成式AI的普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大学生的学术场域,那种“看似高效却内心空茫”的状态,正是学术倦怠的隐秘注脚。基于此,江城智潮破倦队决定系统的展开暑期调研来深入探究生成式AI对大学生学术倦怠的影响这一课题。

通过发放线上问卷和进行线下实地调查走访,实践小队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反馈。生成式AI既能通过提升效率缓解倦怠,也可能因削弱自主思考、加剧竞争焦虑而放大疲惫。实践小队想走到同龄人中间,听听最真实的声音,找到这对矛盾背后的答案。为了获得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撑,实践小队同样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的论文,通过文献综述,求同存异,发现了生成式AI对学术倦怠的影响,并非非黑即白——当学生用它作为“脚手架”,辅助梳理思路、验证观点时,倦怠感往往降低;而当它成为“代笔工具”,替代独立思考时,内心的空虚与自我怀疑反而会加剧倦怠。

线上的问卷帮助实践小队收获了大量的数据,经过实践小队的讨论,最终选择建构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处理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提供支撑。这种通过模型建构来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统计与数学学院的特色,也是本次实践队的优势之一。

目前为止,江城智潮破倦队的暑假社会实践项目还在推进过程中。后期也计划开展线下的实地讲座,进行更多的线下采访,保证数据和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性;在线上同步运营小红书账号,发表推文进行宣传和知识普及,通过在各大媒体平台和校园渠道发文进行推广的方式,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参与度。江城智潮破倦队希望通过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驾驭人工智能,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或许就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意义:一群青年用脚步与思考,在时代的褶皱里,为同龄人也为自己,找到一束关于“与技术共舞”的微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佳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