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农科学子墙绘鱼凫村唤醒古蜀农耕记忆(通讯员 曾鑫)为探寻古蜀文明根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2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城乡建设学院“寻梦鱼凫”社会实践队一行15名师生,奔赴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鱼凫村,启动为期八天的“鱼凫农耕·绘见文明”文化传承行动。该团队计划运用专业所长,通过大型墙绘与稻田立体装置艺术,将沉睡的古蜀鱼凫农耕文明元素转化为乡村公共空间可见可感的艺术景观。
图为寻梦鱼凫志愿队在墙绘。曾鑫 供图
抵达鱼凫村首日,实践队便与村党支部书记及负责文化工作的村委会委员展开交流。围绕“文化溯源”、“文明演进”、“创新传承”三大主题,双方共同梳理了鱼凫王都传说、稻作起源发展以及当地林盘生态特征。“陶器纹饰和口口相传的农谚,是鱼凫村的文化密码,”李建华指着村史馆展柜中的陶片仿制品说,“期待同学们用艺术语言激活这些历史符号。”本次实践重在从真实场域中提炼视觉符号,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理论研讨后,队员们深入遗址区开展田野调查。在鱼凫村遗址,师生们沿古城墙基址缓行,观察四千年前的夯土分层结构,感受先民择址建城的智慧。穿过鱼凫村遗址区域的灌木丛,土台轮廓在草木掩映下若隐若现,队员们用相机多角度记录地形地貌特征。“站在先民生活过的土地上,更能理解他们选择临水而居、垦田筑城的生存智慧。”志愿队员付思琦在考察笔记中写道。
图为梦鱼凫志愿队在古遗址观察。曾鑫 供图
鱼凫农耕文明陈列馆成为队员自主调研的重要站点。馆内陈列的骨制农具仿制品及先民生活场景复原图,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队员们驻足于展柜前,仔细观摩陶器上的鱼鸟纹样与几何图案。“这些纹饰的韵律感和原始张力,特别适合作为墙绘的主视觉语言。
经过几日密集调研,创作进入实施阶段。在村委提供的墙面前,队员们分工协作:两人一组拉尺测量墙面尺寸,三人用粉笔勾勒主题轮廓,其余队员负责调制矿物颜料。主创队员王琳介绍:“江源农脉传承’为主题,用连续画卷展现播种、灌溉、收割、庆丰四个场景,采用赭石、土黄、青绿等大地色系。”
同步推进的稻田装置设计更注重生态融合。团队计划利用废旧轮胎、管道等材料,在墙上创作一组艺术装置。“装置顶部呈现古人从渔猎变为农耕的变化
图为寻梦鱼凫志愿队队员在制作立体装置。袁磊 供图
随着墙绘线稿逐渐覆盖斑驳墙面,古蜀农耕文明以青春化的艺术表达在鱼凫村苏醒。这些融合历史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创作,即将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背景,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农科方案。(通讯员 曾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鑫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