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探寻记忆红色 ——武汉学院实践团次日探访宣恩烈士陵园与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8-30 2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陶乐瑶   阅读 4.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8月28日讯(通讯员 陶乐瑶),武汉学院赴湖北恩施州宣恩县传承红色基因暑假社会实践团开启首日实践行程。次日6月29日,团队成员一早抵达宣恩烈士陵园,以镜头记录历史印记,随后走进宣恩博物馆深入挖掘红色事迹,并通过街头采访倾听当地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

上午十点,实践团成员踏上宣恩烈士陵园的长长台阶,在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肃立。团队摄影组运用专业设备,从全景到特写多角度记录陵园风貌——镜头掠过刻满姓名的墓碑群、无名烈士墓前的雏菊。成员们与守陵人深入交流,详细记录“18岁烈士”的牺牲历程,通过访谈和手写笔记留存珍贵史料。

 志愿者在烈士林园进行缅怀

“当指尖抚过墓碑上模糊的刻痕,才真切感受到‘英雄’二字背后的重量。”团队负责人杨梦琦表示,烈士陵园的实地探访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这次陵园探访,不只是对先烈的致敬,更让青年学子们深刻明白,红色基因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烈士陵园石碑介绍

这里的石碑,也藏着不少故事。比如板栗园大捷纪念碑,就记录着一场精彩的伏击战。1935 年 8 月 3 日,贺龙、任弼时指挥红二军,在群众的掩护下,成功伏击了国民军谢彬指挥的 85 师。此战全歼敌 85 师另 2 个团又 1 个营,击毙师长谢彬,俘敌 1000 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还沉重打击了国民军的右、中两路,成为红军北进鄂西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2005 年,为纪念板栗园大捷 70 周年,在原来牺牲战士最多的地方建起了这座纪念碑。

中午,实践团走进了宣恩博物馆,把目光聚焦在红军在当地留下的历史遗存上。在陈列厅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锈迹斑斑的枪支,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战斗的激烈;字迹泛黄的文件,记录着红军的战略部署;还有红军使用过的生活器具,让人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讲解员耐心地为大家解读,团队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入了解到红军在宣恩开展土地革命、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军民一家亲的许多生动故事。

 参观宣恩博物馆

下午,实践团分组开展街头采访,随机邀请当地居民、游客分享对宣恩红色文化的认知。多名受访者表示,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宣恩的红色地标,此次专程前来“打卡”。

  进行街头采访

数据显示,当日采访覆盖不同年龄层人群,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宣恩的重要精神财富,期待通过新媒体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团队表示:“街头采访让大家看到红色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也为后续‘桥畔故事会’直播积累了丰富素材。”

 实践团后续前往两河口旧址、板栗园纪念碑、红军桥等地标,继续以“镜头+故事”的形式挖掘宣恩红色细节,并通过短视频、图文报道等多元载体进行传播。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探寻之旅,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响应“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生动实践。

撰文 | 陶乐瑶

图片 | 杨梦琦

一审 | 陶乐瑶

二审 | 程凡

三审 | 杨梦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