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托起青春梦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团队前往孝感开展“双百励志“圆梦行

发布时间:2025-08-30 2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施泽军   阅读 5.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 年 6 月 29 日至 30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暖途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访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并与孝感市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工作人员交流,旨在实地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状况、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为完善资助工作提供参考,助力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直击真实生活与教育坚守

2025 年 6 月 29 日,南望暖途队成员首先来到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前往小柯(化名)同学家中,携带学校拨款的慰问礼品与小柯母亲交流。据了解,小柯家唯一收入来源为父亲在服装厂做杂工的月薪 4000 元,且 2025 年上半年工资尚未结清;母亲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工作,需同时照顾上小学的弟弟和柯蓝的学业,家庭已向亲戚借款 2 万元维持生计。尽管经济压力巨大,该家庭仍重视子女教育:母亲用多年积蓄及娘家资助为弟弟报篮球班,坚定支持小柯考研并尊重其工作选择。小柯则通过学校助学金(用于学习资料、衣物及食宿)和暑假打零工分担家庭压力。

团队成员向小柯母亲宣传助学政策

 

 

团队成员和小柯母亲合照

同日下午,团队驾车前往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花西乡汪岗街 的余昕阳同学家中。余昕阳家经济主要依靠父亲经营麻将机销售,年收入约 4 万元,2025 年上半年因行情不佳几乎无收入;母亲待业,姐姐在武汉打工仅能自给,90 多岁的爷爷身体欠佳需频繁就医及专人照料。目前,余昕阳每月生活费 1800 元,每学期 1200 元助学金用于补充生活开支,1.4 万元左右的助学贷款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余昕阳父亲希望孩子通过考研深造改善就业处境,同时提到自身因文化水平有限,对资助政策了解途径少,且申请流程复杂,建议简化流程并加强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核实。

 

团队成员向余昕阳父亲宣传助学政策

 

团队成员与余昕阳父母合照

与朱湖办事处交流,了解地方产业与资助政策

2025 年 6 月 30 日,南望暖途队成员来到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朱湖办事处,与徐书记、负责乡村振兴的刘主任及学区李主任交流。

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朱湖镇户籍人口 2.5 万余人,耕地面积 4 万亩,均由农户自主耕种,当地米厂、加工厂可直接收购农户作物,种植成果转换效率较高。该镇在发展以朱湖糯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其 5000 亩的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着小天鹅、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冬季观测候鸟超 10 万只,兼具生态保护与农业旅游功能,后续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团队成员在朱湖办事处门口合影

关于当地资助政策,学区李主任介绍,朱湖镇约 300 名学生中,有 70 名贫困学生需资助,包括建档立卡户(脱贫户)、边缘户、低保户、残疾学生及特困生,由残联、人社、扶贫办等组织共同评选后上报学区实施资助,并明确了从幼儿园到中学不同学段、是否寄宿学生的资助标准。在听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行资助政策后,李主任建议:生源地贷款政策效果好;可扩大奖学金覆盖范围;增设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及社会接轨机会;贫困学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能力;学校需加强资助政策及岗位的宣传,确保更多有需要的学生知晓。

 

团队成员与朱湖办事处徐书记、刘主任合影

此次实践中,南望暖途队直观掌握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处境,看到了现有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负担、支持学生学业方面的实效。同时,贫困学生家庭对教育的坚守、家长关于简化资助流程和加强政策宣传的反馈,以及朱湖办事处李主任对完善资助工作的建议,为团队后续优化资助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

团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与真实生活的对话,让 “困难” 具象化、“政策” 接地气。精准帮扶需要更细致的调研、更畅通的信息渠道和更人性化的流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帮扶抵达最需要的地方,为贫困学生铺就更顺畅的成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泽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