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之一火车站志愿行动完美收官:彰显责任与奉献的实践之旅
在这支12人的志愿者队伍里,过半是利用假期回到家乡的大学生。他们带着校园里的热忱与朝气,踏入熟悉的火车站,用一场志愿服务完成了与故土的“双向奔赴”。在与旅客的互动中,他们不仅练就这样的沟通智慧——对操着乡音的老人用亲切方言拉近距离,对初来乍到的异乡客用标准普通话清晰指引,更在“家乡人帮家乡人”的朴素情感里,读懂了沟通背后的共情与责任。面对突发情况时,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沉着应对,这份应变能力的提升,恰似给青春镀上了一层“接地气”的铠甲,让他们明白:守护家乡的秩序,原来就是守护身边每一个人的平安。而在一次次弯腰提行李、抬手指方向的动作里,“责任”二字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化作了对家乡父老最实在的承诺——“咱家门口的事儿,就得办得敞亮”。
对于这座承载着无数家乡人离别与归来的火车站而言,这些年轻志愿者的“返场”,是给老站注入的青春活力。他们熟稔地用手机地图标注候车区位置,帮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乡亲绑定12306账号,甚至把大学里学到的“服务动线设计”知识,悄悄用在引导旅客分流上。有位在车站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员工感慨:“这些娃娃回来,不光是添了人手,更带来了新想法。你看他们做的‘家乡车站便民指南’手绘图,连哪处的热水最方便接、哪排座位离厕所近都标得清清楚楚,比我们老员工想得还细!”志愿者的加入,就像给车站的文明服务体系安上了“青春接口”,让严谨的流程多了份人情温度,让熟悉的场景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为志愿者们的集体合照
而对于每一位踏上归乡路的旅客来说,这些年轻身影本身就是故乡递出的第一张暖心名片。当拖着大包小包的务工大叔听到一句“叔,我帮你扛到候车区,咱这离得不远”,当带着孩子的母亲接过志愿者递来的湿纸巾,当白发苍苍的奶奶被搀扶着穿过拥挤的人群,嘴里念叨着“这娃看着真亲,跟俺家孙儿差不多大”,旅途的疲惫仿佛被瞬间抚平。有位常年在外打拼的阿姨在留言本上写道:“多少年没回家,车站变了样,可这些娃娃的热心肠,还是咱老家的味儿。”这份被陌生人温暖的感动,会随着列车的到站,被带回村口的老槐树旁,或是镇上的小店里,成为关于“家乡真好”的最鲜活注脚。
▲图为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之一
当最后一名志愿者脱下印着“青春返家乡”字样的马甲,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站的玻璃窗,在他胸前那枚“家乡服务岗”徽章上折射出柔和的光。他把志愿服务手册仔细折好放进背包,手册里夹着旅客写下的感谢纸条,还有自己用红笔圈出的“下次改进点”——比如“东广场的无障碍通道标识不够明显,得跟车站提建议”。这场为期两天的服务结束了,但这些年轻人与故土的联结才刚刚开始:有人计划寒假组织更多同学参与,有人打算把服务中发现的问题整理成建议信交给车站,有人在朋友圈写下“原来为家乡做事,是这么踏实的感觉”。
▲图为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之一
这或许就是“返家乡”最动人的意义——它让青春的脚步与故土的脉搏同频共振。当志愿者们用双手为家乡的车站拂去尘埃,用笑容为往来的旅人点亮温暖,他们不仅在诠释志愿服务的真谛,更在书写新一代青年与家乡的双向奔赴。那些在服务中播下的责任种子,终将在故土的滋养下,生长成支撑家乡发展的挺拔脊梁。而这座火车站,也会因为这些年轻的身影,成为更多人心中“回家真好”的温暖起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兰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