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彭家燕)这个暑期,我有幸加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朝夕力行·青银同辉”实践队,奔赴乡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短短十天的经历,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心中徐徐展开,让我对教育的意义、乡村的温度有了深刻体悟,也让这个暑假有了别样的重量。
初到乡村,整理各种各样的物资、布置场地的过程,让我真正读懂了“准备”二字的分量。为了让老人与孩子都感到舒适,我们反复调整桌椅摆放,力求环境既整齐又安全;规划课程时,既要兼顾知识的传递,又要设计趣味互动环节。这些琐碎的细节磨平了浮躁,也让我明白:一场有意义的活动,从来都始于扎实的筹备。
我们为乡村的老人与孩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课程:非遗剪纸、潮州大锣鼓、扎染、书法、漆扇制作,还有紫背菜美食烹饪与IP设计、环保小卫士实践、安全教育课、手势舞,以及“把天安门搬到家门口”关爱老人摄影的特色活动……每一门课里,都藏着队员们的期待。
非遗传承课上,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握着剪刀、浸染布料,动作虽不灵活,眼神却满是认真。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我们教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让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他们心底悄悄扎根,期待着某天能破土生长。室外实践时,我们带孩子们辨认杂草与紫背菜,让他们亲身体会劳作的不易;“天安门拍摄”活动里,看着老人们穿上整洁的衣服,在布景前露出满足的笑容,才明白这不仅是弥补遗憾,更是用陪伴温暖了他们的晚年。安全教育课上,我们通过情景模拟教孩子应对危险——从防拐骗到交通安全,一步步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保护。乡村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我们多希望这些知识能成为他们成长的“防护衣”,守护住那份纯真。
看着老人与孩子们交出的“作品”,总会心头一震:每一件扎染手帕、每一幅剪纸、每一张天安门合影,都承载着独有的认真与热爱。而这些课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团队的默契协作。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召开总结会,冷静梳理当天的问题,一起寻找最优解,反复打磨第二天的课程细节。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小老师们常常对着空气模拟教学,只为找到老人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
于孩子而言,这些课程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他们在非遗里触摸美,在实践中感知趣,在互动中懂得环境的重要,精神世界渐渐丰盈,心里也悄悄种下了热爱家乡、探索外界的种子。有个孩子课后认真地说:“我要把扎染教给爷爷奶奶。”那一刻,我看到知识的传承有了最动人的延续。
对我来说,这更是深入理解教育本质的契机。课堂上,孩子的笑容、老人的点头,都在诉说一个道理:教育不必宏大高深,只要带着真诚传递,就能触动心灵。为了讲好一节课,反复打磨内容、设计互动,不仅锻炼了教学能力,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对方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沟通,这是校园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智慧。
我们带着“传递知识,助力成长”的初心而来。乡村的教育资源或许相对薄弱,但我们想用这短暂的陪伴做一次有力量的补充: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关注着他们,有很多人愿意帮他们追梦;也想唤醒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那些田间的草木、村里的故事,都是家乡的“金名片”,唯有热爱,才会渴望未来去建设。
离别时,村里的老人递来自家种的水果,孩子塞给我亲手画的图画,还有他们红着眼眶说“舍不得”的瞬间,成了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纯粹的情感,更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奇妙关联:当你真心为别人着想时,他们总会用最真挚的方式回应。曾经在校园里的迷茫,也在乡村课堂的实践中渐渐消散——我终于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教育的火种,在心里烧得更旺了。
这趟三下乡之旅,是人生中不可复刻的财富。那些与孩子相处的瞬间,课程里的欢笑与思考,让我彻底懂得:教育的本质是点亮,是陪伴,是双向奔赴。未来无论走多远,这段经历都会提醒我:教育可以很简单、很纯粹,只要带着爱与真诚,就能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温暖的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茵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