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线绕童心,非遗润边疆——新疆政法学院“铁魂非遗筑梦人”团队走进兵团连队开展趣味绒花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26 19: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锴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新疆政法学院“铁花筑梦团”踏着晨光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十九连,为连队儿童开启了一场“把非遗带回家”的创意之旅。短短半日,一根根彩丝在指尖翻飞,化作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绒柿子”,让传统技艺与稚嫩童心撞了个满怀。

千年绒艺在童眸中苏醒

“绒花,谐音‘荣华’;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志愿者蹲下身,用故事把非遗讲成童话。展示台上,老艺人昔日用的铜丝、绒线与今天的新色并排陈列,岁月与青春同框,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被点亮。

图为小朋友学习手工之余留念

指尖生花,课堂秒变乐园

“先把铜丝弯成小圈,再缠上红绒线……”志愿者边说边示范,孩子们立刻围成一圈。小手抖一抖、丝线绕一绕,有人把叶子缠成了“小辫子”,有人把柿子拉成了“长茄子”,笑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一颗颗胖嘟嘟的红柿子挂满枝头,也挂满了童真的成就感。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给小朋友进行教授

非遗种子,在边疆扎根

活动尾声,孩子们把亲手做的“事事如意”别在衣襟,像佩戴一枚枚微缩勋章。志愿者把剩余材料装进小袋,让他们带回家“再开一堂课”。夕阳下,连队小道被一抹抹中国红点亮,非遗不再遥远,而成为可以握在手心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为小朋友进行私下指导

新疆政法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铁魂非遗筑梦人”团队用一场手工体验把“坚守与创新”写进童心:让传统工艺在边疆土地上开出新的花,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次次缠绕与塑形中,悄悄生根。

撰文|李锴

图片|罗明承

审核|付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