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直播助农・焕新文旅故事 ——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穗玉临乡,青耘华章” 实践小队探索助农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6 18: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晴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 年 8 月 5 日至 6 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穗玉临乡,青耘华章” 实践小队的 10 名队员,借着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的契机,专程前往德州市临邑县,走进当地知名的临南镇番茄文化博物馆与开元新村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此次走访不仅是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旨在响应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 “培育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提升直播电商应用水平” 的号召,探索电商直播助农新路径,通过线上平台精准宣传与流量运营,让乡村特色产品 “出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踏入番茄文化博物馆展厅,队员们首先被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吸引:泛黄的《番茄种植手记》记录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南镇农户试种番茄的点滴心得;墙角的老式锄头、灌溉木桶,无声诉说着当地番茄从 “零星种植” 到 “规模产业” 的变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临南镇番茄文化博物馆

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的景象则不同于番茄博物馆的农耕气息,更像一座民间艺术宝库:刚从藤蔓上摘下的青皮葫芦挂在入口处,还带着新鲜绒毛;往里走,经过晾晒、去皮的葫芦坯子整齐码放在木架上,部分已被师傅用铅笔勾勒出花鸟纹样,待进行雕刻;最里侧的展示区,成品葫芦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 —— 有的烙上《清明上河图》片段,线条细腻如工笔;有的彩绘成卡通形象,色彩明快讨喜;还有的通过镂空工艺做成灯罩,开灯后光影交错,别有韵味。

▲图为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展品

工作人员带着队员们观摩葫芦雕刻时介绍,葫芦雕刻手艺是祖传的,目前镇上仍有不少人家靠制作葫芦工艺品营生,但销路始终是难题。年轻人大多不了解这类手工艺品,部分人觉得 “老物件” 不够时髦,而从业者又缺乏线上销售技能,不会拍视频、做推广,导致好产品难获关注。

▲图为团队成员现场学习葫芦雕刻技术

经过几日走访调查,队员们逐渐明确方向,决定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直播带货活动。队员们共同商讨方案,提出直播不仅要推广番茄相关产品,还可邀请师傅现场演示葫芦雕刻,讲解葫芦纹样寓意,让观众深入了解葫芦制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打破 “老物件不时髦” 的刻板印象。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助农直播线上宣传番茄产品

博物馆工作人员听取队员们的策划后,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对队员们而言,此次走访最初只是一次文化参观,如今却转变为直播助农的 “预演”,大家更加坚定了将想法落地的决心,期待通过行动让临南镇的番茄更 “甜”,让开元新村的葫芦老手艺真正 “出圈”。

▲图为团队成员在临南镇番茄文化博物馆内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在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门口的合照

这场博物馆里的偶遇,成为 “穗玉临乡,青耘华章” 实践小队开展直播助农工作的起点。从感慨乡土好物 “藏在深闺人未识”,到萌生用互联网搭建产销桥梁的想法,队员们既看到了番茄与葫芦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中 “产销对接” 的关键痛点。接下来,队员们将带着校园里所学的电商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入大棚与工坊,把直播镜头对准田间的新鲜作物与工匠的指尖匠心,助力临邑县特色产品借数字东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既是对国家政策号召的青春响应,更是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书写的生动注脚。(通讯员 曹琪 姚晴 刘城麟 刘明婕 王烨培 曹元 谷雨晗 徐长乐 杜鹏远 张荣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