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盖州市青石岭镇人口老龄化现状,探寻当地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2025年8月3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鉴达赴盖州市青石岭镇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85岁空巢高龄老人马玉凤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掌握基层老年群体的生活实况与核心需求。
图为李鉴达对盖州市青石岭镇空巢高龄老人马玉凤进行访谈的场景。
今年85岁的马玉凤,目前居住在已生活多年的自住房中,“周围的环境都熟得很,住在这里心里踏实”,熟悉的居住环境成为支撑她晚年生活安稳的重要依托。谈及子女,她介绍,孩子们如今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岗位工作,有的在工厂务工,有的从事服务行业,因工作繁忙,返乡探望的时间并不固定,“忙的时候间隔久一点,不忙就常回来”;日常则主要通过电话保持联系,“他们会打过来问身体、问生活,我有事也会主动说”,简单的沟通中满含亲情牵挂。
日常生活中,马玉凤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儿女,“他们经常过来帮我买菜做饭、收拾家里,我身体要是不舒服,也能及时来照顾”。经济来源方面,她的主要收入为老伴生前留下的月均固定收入,“这笔收入足以覆盖米面油、蔬菜水果及日常用品等开支,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需为日常花费担忧”,稳定的经济支撑让她的晚年少了经济顾虑。
身体状况方面,马玉凤无重大疾病,但长期受风湿等慢性疾病困扰,“天气变化时会出现不适症状,平时多注意保养就没大影响”。若需就医,她通常先告知子女,由子女陪同前往医院,挂号、取药等事宜均由子女协助办理;对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政策,她表示十分满意,“报销比例合理,能显著减轻看病负担,且报销手续简便,无需多跑路”。
当被问及日常生活是否感到孤独时,马玉凤表示“不觉得孤独”——儿女会时常前来探望,邻里之间也会互相串门、闲话家常。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她的生活较为清闲,“要么在家门口晒太阳,要么在院子里静坐,有时会与邻居闲谈”。不过,她最希望交流的对象仍是儿孙们,“想听听儿女讲工作上的事,问问孙辈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跟他们待在一起心里特别开心,整个人都有精神劲儿”。
谈及子女选择外出工作的原因,马玉凤坦言,主要是村里工作机会少、收入水平较低,“去城市能多挣点钱,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子女曾多次邀请她前往城市同住,均被她婉拒,“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邻里关系,去城市肯定会不适应,还是在村里住着舒服”。她还提到,村里像她这样“子女在外、独自留守”的老人数量并不算多,“大家选择留守,主要是因为子女在外难以兼顾照料,而老人们又习惯了村里的生活,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家”。
回忆起年轻时的生活,马玉凤表示,自己曾长期以务农为生,种植过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如今因年岁已高、无力耕种,家中土地已交由儿女打理,“没让土地撂荒,还能让土地发挥点作用”,她对这一情况颇为欣慰。
当被问及对村和镇的期待时,马玉凤希望能多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体检活动,“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期盼建设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丰富一下晚年休闲娱乐生活”。对于土地流转获收益、以地换养老服务等“土地养老”模式,她明确表示愿意尝试,“年纪大了种不动地,流转能拿收益补贴生活,以地换服务也能得到更好照顾,不给儿女添麻烦,是件好事”。
此次与马玉凤老人的访谈,收集到了盖州市青石岭镇空巢高龄老人生活的鲜活细节——从居住环境、日常照料、经济保障,到健康管理、精神需求、养老期盼,老人的每一句表述,都成为反映当地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层鲜活样本。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信息,不仅为相关社会调查报告提供了扎实的案例支撑,也为后续探索贴合当地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提供了贴近民生的实践视角与决策依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鉴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