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盘山的晨雾轻抚过黄土高原的沟壑,当“花儿”民歌的悠扬旋律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在乡村教室交织,一场跨越千里的语言桥梁工程,正在宁夏海原县的土地上生动铺展。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打通城乡交流壁垒、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2025年暑假,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语”你同行推普实践队奔赴这座被誉为“花儿之乡”的古韵之城,以20天的深耕实践,在七营镇的乡间地头播撒语言文明的种子,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语同音、人同心”的鲜活动能。
政企校协同联动 搭建推普育人矩阵
“南堡星火·童创未来”的旗帜在七营镇迎风飘扬时,一场由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海原县义工联合会、七营镇党委、政府共同编织的协作网络已然成型。实践队出发前,机电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姜绚丽就强调:“要让实践与海原的‘魂’结合起来——红色魂、产业魂、文化魂。”,指导老师杨杰、赵雨玉带领队员打磨项目方案,从课程设计到安全预案,将“精准推普、赋能乡村”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
七营镇党委副书记沙桐
义工联理事长周世芳
义工联副会长马国虎
南堡村党支部书记韩德仁
抵达海原后,实践队迅速与七营镇党委副书记沙桐、义工联理事长周世芳等搭建起联动平台。这种“政-校-社”三位一体模式,既为实践队提供了深入基层的“落脚点”,更构建了资源互通的“立交桥”:镇政府协调南堡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教学基地,义工联合会和“启承”志愿服务队组织54名乡村儿童参与“七彩假期”托管班,“语”你同行推普实践队成员则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出“学业辅导+推普课堂+红色教育”的多元课程体系。正如南堡村党支部书记韩德仁同志所言:“推普不是孤立的语言教学,而是要与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同频共振。”
在战斗遗址的走访中,队员们听马国虎副会长讲述红军长征过六盘山的故事,深刻理解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在南堡村现代化养牛场,当看到集中养殖模式如何让村民增收时,队员们更坚定了信念——推广普通话,正是为了让乡村群众更好地掌握政策信息、对接市场资源,让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果惠及更多家庭。
浸润式推普创新 让语言学习绽放童趣
“普通话就像一座桥,能让北京的小朋友和我们拉手做朋友!”在南堡村的课堂上,志愿者老师用孩子们熟悉的“桥梁”作比,将抽象的语言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这场以“语润童心”为核心的推普行动,摒弃了传统说教模式,而是让普通话学习像海原的“花儿”民歌一样,在趣味互动中自然生长。
经典与生活碰撞的课堂上,《匆匆》的时光哲思与《清平乐·六盘山》的豪迈气概,通过逐字正音、情感朗诵,让孩子们在品味语言韵律的同时,触摸文化根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朱自清的文字时,时光的流动与语言的魅力在此刻交融。而在红色故事课堂,队员们将六盘山红军传说改编成情景剧,孩子们扮演红军战士传递口令,在“传声筒”游戏中既锻炼了发音准确性,又悄然种下爱国种子。
创意与实践结合的活动里,推普课堂变身“艺术工坊”:孩子们用彩纸剪贴出“说普通话”的标语,在百米画卷上绘制“普通话连接世界”的畅想,甚至亲手制作DIY话筒,化身“小小主持人”播报家乡新闻。最动人的莫过于“童声诵普”拼贴活动,孩子们将“家乡”“梦想”等词语画成简笔画,用稚嫩的声音解说:“这是养牛场,我说普通话就能给外地老板介绍我们的牛肉!”
针对乡村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的特点,队员们设计出“三级进阶”教学法:初级阶段通过“词语接龙”“颠倒游戏”夯实发音;中级阶段结合《出塞》《六盘山》等诗词朗诵,提升语感韵律;高级阶段则引入“拒绝校园霸凌”“树立自信”等主题课堂,让普通话成为表达自我、沟通情感的工具。当曾经羞涩的孩子主动举手分享“我的梦想”时,志愿者们知道,语言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发芽。
立体化服务延伸 从课堂到乡间的温暖足迹
推普实践的半径,远不止于教室的四堵墙。在三河镇四营村,队员们带着米、面、牛奶走进孤寡残疾老人家中,杨杰老师带着姜书记的嘱托与牵挂,与老人唠起家常。当78岁的马大爷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反复说着“谢谢你们来”时,队员们突然明白:对老年人的推普,更多是耐心倾听与情感陪伴,让他们感受到“被惦记”的温暖。
在入户调研中,实践队完成了对30户家庭的普通话使用情况摸底。数据显示,南堡村青少年普通话普及率达85%,但中老年群体存在“能听懂、难表达”的困境。针对这一特点,队员们调整策略:为家长发放《日常普通话100句》手册,在接送孩子时开展“一分钟学词”活动;结合枸杞种植户的需求,录制“农产品销售常用语”音频,让果农在田间劳作时也能学习。
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让队员们对“三下乡”有了更深理解。“原以为我们是来‘给予’的,最后发现收获最多的是自己。”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养牛户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说出“我家的牛要卖个好价钱”时,当听到孩子骄傲地说“我教奶奶说‘你好’了”时,推普的意义已超越语言本身,成为连接城乡心灵的纽带。
红色基因铸魂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南堡村的清晨,54名孩子与志愿者共同升起五星红旗,嘹亮的国歌声中,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启示。当《八佰》中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闪过,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庄重——这堂特殊的爱国主义课,正是用普通话传递红色记忆的生动实践。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队员们在纪念广场重温入团誓词。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与七营镇战斗遗址的历史回响相互呼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推普实践不仅要教会乡村孩子“怎么说”,更要引导他们“说什么”——说红色故事、说家乡变化、说时代新声。这种认知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教学:在“诗词分享会”上,《清平乐·六盘山》的豪迈与“花儿”民歌的悠扬交融;在读书会上,《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让孩子们懂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结班仪式上,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我爱我的宁夏》,当志愿者为每个孩子递上写满心里话的手写信,当“推普支教传薪火”的锦旗被郑重赠予义工联合会时,语言已成为情感的纽带。海原县义工联副会长马国虎的话道出真谛:“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说普通话,更学会了用语言表达爱与梦想,这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语同音共筑梦 青春接力再出发
固原博物馆的青铜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实践队返程前的参观,为这场推普之旅画上厚重注脚——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到今天普通话推广的城乡联通,语言始终是促进理解、凝聚共识的重要力量。20天里,队员们不仅完成了12堂主题推普课、4次红色研学、8次入户走访,更留下了一套可复制的“乡村推普工作法”:针对儿童的趣味教学体系、面向成人的实用表达手册、联动多方的长效协作机制。
“老师,我以后要当主持人,用普通话讲海原的故事!”离别的那天,南堡村女孩马同学的话让志愿者眼眶湿润。这句童言,恰是“语”你同行实践队最珍贵的成果。当队员们带着满身黄土与满心牵挂离开时,他们知道,在“花儿之乡”的田野上,已有新的种子破土而出——那是54个孩子更清晰的发音,是养牛户与收购商更顺畅的沟通,是乡村振兴中“语言赋能”的无限可能。
古韵海原的星空下,“青春推普在行动,语同音,人同心”的童声仿佛仍在回荡。我们深知,推普不是“一次性的支教”,而是“久久为功的陪伴”。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的“语”你同行推普实践队青年们用实践证明:推广普通话,既是在为乡村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也是在为城乡融合架起连心的桥。而这场始于暑假的青春接力,终将在“花儿”绽放的土地上,结出“人同心、共振兴”的丰硕果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宁奕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