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至2025年寒冬,华南师范大学"惠客声来"团队的同学们背起行囊,跨越近200公里,在广东省惠东县的城乡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语言寻踪"。他们在8842份问卷和数万分钟访谈录音中,寻找客家话在岁月流转中的变迁轨迹。
田野札记:当学术遇见烟火人间
"阿婆,您还会用客家话叫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吗?"在惠东县一个古村落的大榕树下,团队成员文昴正耐心地引导一位六旬老人回忆童年。这样的场景在调研期间屡见不鲜。为了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队员们创新性地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村民一起劳作、赶集、喝茶,在自然状态下记录语言使用情况。
"最难忘的是遇见的客家歌谣传承人,"队员龚艳琳回忆道,"阿姨即兴用客家话唱起迎亲歌谣,那一刻不仅是在收集数据,更是在见证活的文化遗产。"团队特意选择了早晚不同时段走访,就为捕捉最原生态的语言场景。
"破冰"艺术:让受访者打开心扉的智慧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团队研发了"分代沟通法":对老年人采用"怀旧叙事",引导回忆童年语言环境;对中年人采用"情境再现",模拟工作生活场景;对青少年则设计"语言游戏",在互动中测试方言能力。
"有个初中生一开始很抗拒,直到玩起'客家话词汇接龙',他才露出笑容,"队员钟睿说。团队还准备了方言童谣卡片、老照片等道具,帮助受访者打开记忆的闸门。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问卷回收率,更收获了大量意外发现。
数字化采集:科技赋能方言研究
团队通过平板电脑实现问卷实时上传、语音同步录制。"每次下乡我们都带着充电宝和移动Wi-Fi,"队员刘心怡笑着说,"在田埂上、渔船里,随时可能开启一场访谈。"
针对年长受访者不习惯电子设备的情况,团队采用"双轨制"——先用纸质问卷采集,当晚立即录入系统。"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但听到录音里老人们淳朴的乡音,觉得一切都值了。"
语言实验室:从声音到数据的转化之旅
回到学校,20万字的访谈转录工作让团队开始了"白加黑"模式。"客家话有很多有音无字的词汇,我们需要反复聆听核对,"队员晋源源负责这项精细工作,"有时为了一个语气词,要请教好几位发音人。"
数据分析阶段,团队构建了"语言能力-使用频率-情感认同"三维评估模型。"不仅要看会不会说,还要看愿不愿说,为什么不愿说,"队长詹佳瑜解释道,"这需要定量统计与质性分析的深度结合。"
研究之外的温暖收获
调研过程中,团队收获了无数感动瞬间。实践地的老师主动帮忙联系受访者,还拿出自己珍藏的方言手稿;小学生们围着队员唱客家童谣;夜市摊主用客家话热情地招呼"学生仔"……这些温暖的相遇,让冰冷的数字有了温度。
▲图为队员在采访当地教育工作者
"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团队成员肖淳谦感慨道。如今,团队正努力用现代科技守护古老乡音,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通讯员:詹佳瑜 肖淳谦 文昴 刘心怡 龚艳琳 钟睿 晋源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