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走进山腰盐场盐博园展厅及盐田,旨在探寻盐场百年发展脉络,为非遗盐产业的商业转型开拓思路。
盐博园展厅内,一件件盐场历史物品、一幅幅党史展板,系统展现了两岸人民在盐业发展中的奋斗历程。实践团成员仔细观摩展品,在闽省盐场全图前驻足良久,通过泛黄的文献与实物,追溯盐场从传统手工到现代生产的变迁脉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海峡两岸盐业发展主题展板(一)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海峡两岸盐业发展主题展板(二)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盐场历史照片及艺术画作(一)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盐场历史照片及艺术画作(二)
在盐医空间,实践团成员体验了盐蒸疗法,观摩盐制理疗器具,了解到这里将海盐特性与中医养生结合,通过盐蒸、盐敷等实现康养功效。亲身体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盐业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创新应用,体会到从业者的巧思与辛劳。
▲图为实践团观察盐医空间装置
午后,实践团转至盐田区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蒸发池操作,亲身体验从卤水到成品盐的转变过程。阳光下,盐晶在卤水中缓缓析出,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经验。成员们边操作边记录,与工人交流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对“技术创新提升盐产量与质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盐田工作(一)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盐田工作(二)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收获颇丰。通过展厅参观,成员们加深了对盐场历史文化的理解,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为项目注入了精神动力;盐田实践则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创新的必要性。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合影
带着调研收获与思考,实践团将以历史文脉为基、以创新实践为笔,持续探索非遗盐产业的振兴路径。实践团明确了后续方向:将进一步优化项目商业模式,清晰用户画像,深入挖掘与盐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服务潜力,让非遗盐产业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撰文 | 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