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情更浓:实践团深入探访客家话中的家庭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6 18: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玉琳 廖君月   阅读 8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廖君月) 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队深入探访了陆川地区,本次实践聚焦客家话中家庭记忆传承这一独特视角,旨在通过倾听、记录与分析,探寻客家方言在维系家族情感、承载集体记忆与塑造文化认同中的核心作用,为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生动注脚。

客家话,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客家民系最重要的文化标识和情感纽带。在现代化与普通话普及浪潮下,客家话的日常使用面临挑战,尤其在年轻一代中呈现弱化趋势。然而,在家庭这个最私密、最温暖的空间里,客家话依然承载着无可替代的情感重量与记忆宝藏。

调研团成员们走进数十户典型的客家人家庭,以深度访谈、口述史采集、参与式观察等形式,聆听不同代际家庭成员讲述他们与客家话相关的故事。老人们用纯正的乡音,娓娓道出童年趣事、祖辈教诲、迁徙历史、家族规训,这些故事常常夹杂着只有自家人才能心领神会的俚语、谚语和歌谣。中年父母则分享了如何在普通话环境中坚持与孩子用客家话交流的坚持与不易,以及方言在表达细腻亲情时的独特优势,如客家话中长辈对于晚辈的称呼中通常带“阿”。年轻一代则表达了对方言的复杂情感——既有因不流利产生的疏离感,也有对祖辈故事的好奇与对“根”的追寻。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队采访玉林客家青年人

许多受访者表示,最深沉的情感往往用最地道的客家话表达才最贴切、最自然、最有“味道”。特定的方言词汇和语调本身已成为家庭情感密码的一部分。客家话中“阿婆、鸡嫲”都是比较独特的称呼,还用“公”、“哥”称呼“伯公”“叔哥”来称呼长辈或者熟人。

在异乡听到一句乡音,常能迅速拉近彼此距离,产生“自家人”的亲切感。家庭内部的客家话交流,无形中强化了成员作为“客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调研也揭示了客家话在家庭传承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年轻一代因学习、工作环境主要使用普通话,对方言掌握程度下降,主动使用意愿减弱;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减少方言使用;方言词汇在描述现代生活时存在一定滞后性等。年轻一代,许多人对于一些物品的称呼有了明显的变化,如“筷子子”说成“筷子”,“石头头”说成“石头”。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队采访玉林客家中年人

此次“客家话中的家庭记忆”社会实践调研,不仅是一次对语言现象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那些回荡在家庭餐桌旁、萦绕在祖孙耳语间的乡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族群的坚韧纽带,值得全社会用心聆听、用力守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