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通讯员冯梓铭 徐佳佳)2025年7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成员们在展厅内有序参观,步履轻缓,目光专注。顾佳怡、阙雯婷、顾丽烨三位成员在展柜前驻足,轻触玻璃展柜,在聆听馆内常规解说的同时,口中却酝酿着另一番亲切乡音——一场用无锡方言讲述红色故事的实践活动,就在这沉静的展厅中悄然展开。
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内通过丰富的史料与实物陈列,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新四军在江南地区英勇抗日的壮阔历史。展厅内光线沉静,玻璃展柜中陈列的几挺老式机关枪静静伫立,虽已褪去当年战场上的硝烟,不再有轰鸣的炮火相伴,但锈迹斑驳的枪管、磨损的枪身仍透着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无声地诉说着86年前黄土塘战斗中枪林弹雨的激烈场景。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专注投入,用地道的无锡方言为大家展开讲解:“9挺机关枪一齐开火,其中有一挺苏式转盘机枪,火力特别猛,打得敌人根本抬不起头……”生动的表述搭配方言特有的亲切韵律,将“战士们弓着身子向前突进”“子弹贴着田埂呼啸而过”的战斗画面清晰具象化,让每一位聆听者都深切感受到烽火岁月里的热血豪情与无畏勇气,也悄然唤醒了那些沉睡已久的珍贵历史细节。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内参观。顾丽烨 供图
转至展廊另一侧,那座镌刻着英雄事迹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温暖的阳光下,碑身在光线中更显庄重。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缓步来到碑前,调整好呼吸后,用带着乡土温度的方言轻声诵读起碑文。当“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七个厚重的大字通过方言的独特韵律缓缓传出时,那份对英雄的缅怀与敬意更具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让在场者无不心生触动。这种以方言诵读碑文的形式,巧妙突破了红色故事在教科书上静态文字的呈现局限,让英雄事迹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人心,从而与群众之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图为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革命英雄纪念碑。阙雯婷 供图
方言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红色基因则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当无锡方言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相遇相融,不仅让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能通过熟悉的乡音,重新回望和认识家乡大地上曾涌现的英雄故事与光辉历史,也帮助青年学子更生动地解码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内涵与精神密码。团队成员顾佳怡表示:“我们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为红色文化探索更鲜活的传播方式。”
本次“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无锡方言为桥梁串联红色历史,既让地域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红色基因借助乡音实现更鲜活的传承。这种“方言+红色”的创新实践,不仅加深了本地群众对家乡英雄历史的情感联结,为青年学子解码地域红色文化提供了生动路径,更探索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让革命精神在乡音浸润中直抵人心,让红色记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有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内进行实践。阙雯婷 供图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对地域文化的热爱,继续深入挖掘方言与红色记忆之间的更多连接点,让吴侬软语中那些承载着热血与勇气的烽火故事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传承,让乡音里蕴含的英雄精神跨越时光、永不褪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