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感受棉花产业在乡土大地沉淀的底蕴与价值,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稷下问耕”实践团走进德州市夏津县山东齐鲁棉花博物馆,借由棉花这一载体,回溯产业历程、剖析发展逻辑,让青春在触摸棉纺脉络中,探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向。
一、馆内溯源:解锁棉业时光密码
迈进山东齐鲁棉花博物馆,实践团开启一场穿梭时空的棉业探秘之旅。从夏津棉花种植的源头讲起,到不同历史阶段棉纺技术的迭代,博物馆用史料陈列、老物件展陈、模型复刻,串起棉花从田间到织就织物的全产业链故事线。
成员们跟着讲解节奏,端详古老轧花机、纺纱车,倾听夏津植棉的过往。从明代棉花种植的文字记载,到近代棉纺业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当下棉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真切体会到棉花在区域经济、农民生活里深深扎根的力量。棉田年复一年的耕耘,纺车不停歇的转动,勾勒出“棉业兴,乡村旺”的发展轨迹,让大家直观触摸到棉花产业对乡村经济增长、村民就业增收的支撑作用。
二、交流破题:洞察产业振兴路径
在互动交流与产品展示区域,实践团和馆方、从业者深度交流。围绕棉花种植规模化推进、棉纺深加工突破、品牌化运营打造,探寻夏津以棉花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路径——从优质棉种选育、标准化种植落地,到棉纺织品研发生产,再延伸至棉文化与旅游融合,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协同的全产业链生态。
成员们立足专业视角,探讨产业发展里的法律保障、品牌塑造和电商助力。从棉花种植土地流转的规范,到棉纺企业知识产权的守护,再到棉制品品牌市场推广的思路,思维碰撞中,明晰棉花产业振兴需要“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模式突破”协同发力,也看到青年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为后续实践埋下探索的种子。
三、青春蓄力:积蓄乡村赋能能量
这次博物馆之行,是“行走的课堂”生动呈现。实践团成员沉浸式触摸棉花产业历史脉络,从传统种植到现代深加工的演进,读懂乡村产业的韧性;在和从业者交流中,洞察棉业振兴对乡村经济、就业的拉动逻辑。实地调研收获的这些认知,让大家对乡村产业发展有了更具体、更鲜活的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成员也将把这份对“小棉花牵动乡村发展”的感悟,融入后续学习与实践。以专业为笔,记录乡村产业故事;以调研为基,传播棉业振兴经验,让更多人看见乡土产业的力量,用青春视角传递乡村发展温度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世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