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武汉开展实践活动
为推动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新能源产业实践深度融合,2025年7月上旬,实践队前往武汉,由12名学生组成,依托学校在汽车工程、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以“探究电池技术创新,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企业调研、技术访谈、成果转化等形式,搭建起高校与产业界的互动桥梁,既为学生成长提供实践平台,也彰显了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源和”实践队始终秉持“分工协同、精准务实”的工作原则,在八天实践中形成了“集体规划、模块负责、动态联动”的协作机制。从前期调研方向的确定、企业资源的对接,到中期实地走访的信息采集、技术细节的深挖,再到后期素材的整合、价值的提炼,12名队员立足专业特长又密切配合,确保实践活动层层推进、落地见效。其中,实践队专门安排一天时间,由6名队员组成调研小组,前往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公司开展专项采访调研,围绕电池技术与动力系统集成、回收利用、行业趋势及校企合作等核心议题,通过精细分工与默契补位,完成了一次深入产业一线的专业实践。
图为“源和团队”与通宇动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合影 陈俊杰摄
调研当天,6名队员按计划抵达企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企业技术负责人带领下,团队首先参观动力电池研发中心与生产车间。技术组紧盯电池pack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就能量密度测试、热管理模块布局与工程师深入交流,拍摄关键细节;产业组重点观察电池箱体材料标签与拆解接口,询问“易拆解设计如何平衡强度与回收效率”;综合组同步记录技术参数、拍摄环保处理环节,把控调研节奏。
进入座谈环节,队员们协作更显默契。技术组率先就“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电控策略差异”发问,一人聚焦放电倍率对电机输出的影响,另一人跟进追问温控调试方法,形成连贯链条。当工程师提及“微卡电池包空间优化”时,技术组与产业组即时联动,由产业组补充询问“轻量化材料回收利用率”,实现技术与产业视角衔接。
图为“源和”团队成员采访工作人员 叶璐摄
探讨电池回收议题时,产业组结合车间观察追问“塑料壳体分类标准”,技术组同步记录“电池剩余容量评估参数”;谈及固态电池等技术趋势时,技术组关注电机控制系统调整方向,产业组聚焦成本制约,综合组适时引入“校企合作突破点”话题。全程中,主提问队员逻辑清晰,记录队员标注关键术语,综合组补充落地性问题,确保信息完整。
返回驻地后,6名队员按“技术参数—产业案例—合作建议”分类整理素材,技术组转化专业内容,产业组提炼实践数据,综合组统筹形成报告。其他队员参与交叉核对,最终形成系统成果,不仅掌握了电池全链条技术细节,更收集到企业对“协同回收”等技术需求,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参考。
图为“源和”团队成员和工作人员讨论图 叶璐摄
此次调研彰显了团队协作价值,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整合,均体现“1+1>2”的协同效应。这种模式贯穿全程,整理成果时按“技术调研”“社会服务”分组形成综合报告,校内分享时配合制作演示材料,延伸实践价值。
作为以汽车、新能源为特色的高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此次活动,打通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渠道。实践成果既为学生搭建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为学校对接产业需求提供支撑,实现三重价值。八天实践证明,青年学生能成为连接高校与产业的纽带,活动彰显了学校“实践育人、产教融合”的理念与责任担当。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实践与教育融合,鼓励学生以协作之力服务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通讯员 安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