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挖掘河南方言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豫语寻根”实践考察团走进十三朝古都洛阳,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参观等形式探寻方言背后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内涵。
寻根:千年雅言藏古韵
考察团在洛阳方志馆中了解到,商周时期中原作为“天下中心”,洛阳一带的方言“雅言”成为历代标准音的基础,这一语言传统延续4000余年,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动见证。从一些古文中便可以看到河南话的痕迹,例如:河南人说“不知道”为“不着”,这种说法在唐代就出现了,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毕竟大意在什么处,看来祖师也不着”;方言中表示责备的“让”,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公使让之”的用法如出一辙。
图为洛阳方志馆的地方词汇记载
即便历经战乱迁徙、民族融合,河南话的底色始终未改——“吃饭”称“喝汤”折射着农耕社会“以粥为食”的生活智慧,一句简单的“中”字,则延续着古人对“天地之中”的认同,更沉淀为河南人直爽务实的性情底色。这些语言细节,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鲜活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洛阳方志馆
溯源:乡音千里连客情
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里,一段跨越千里的文化渊源引发考察团关注。展厅内,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发音对比展板显示,客语梅县话的诸多发音与中古汉语高度吻合,而这些发音恰与河南方言的古音特征一脉相承。
图为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中客家话与古汉语发音对比图
西晋末年中原士族南迁,将洛阳一带的方言带到南方,经过千年演变形成了如今的客家话。这种语言纽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桥梁。
图为客家人的迁徙图
访谈:街巷乡音暖人心
考察期间,团队走访了洛阳老城居民与外来定居者,记录下方言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故事。土生土长的民宿老板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菊花开,该种麦’,这些老话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不说河南话,总觉得少了点过日子的味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民宿老板
对于在洛阳生活多年的重庆人李女士而言,方言是融入当地的钥匙:“刚开始听不懂‘中不中’‘喝汤没’,后来跟着邻居学,现在觉得这些话特别亲切,会说几句河南话,才算真正扎根这里。”通过这些采访考察团方才懂得方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的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外地人
传承:烟火日常续文脉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正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的烟火日常。考察团发现,洛阳通过创新方式让河南方言在当代焕发活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接地气”的范本。在洛阳民俗博物馆,“玩转方言”互动区吸引了众多游客,让枯燥的语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皮影戏是方言传承的舞台,艺人们用乡音讲传奇,现在博物馆成了新课堂。
图为团队成员尝试玩转方言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公共厕所中,印有“厮跟”等方言提示的标语,让游客在不经意间感受乡音的温度。保护方言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文化根脉在代代相传中延续。
图为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厕所里的方言标识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学子们在实地调研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作为文法学子,团队以专业所学为依托,在方言寻根中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用实地调研挖掘文化价值,用青春行动守护语言根脉。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黄河文化与河洛文化的相关知识
新时代青年应扎根文化现场、传承文明薪火,让方言里的文化根脉在代代接力中生生不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张馨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