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罗泽延)2025年8月5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带着满腔的热情与精心准备的课程,在盱眙县古桑街道爱心暑托班开启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民族团结之旅。他们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场场有趣的游戏、一道道美味的食物和充满童趣的课堂,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孩子们那纯真的心中悄悄发芽。
原来我们都是“石榴籽”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就像神奇的故事大王,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小朋友们看!图片上的衣服亮晶晶的,是苗族姐姐过节时穿的银饰盛装,重重的但特别漂亮~”志愿者微笑着,指着苗族银饰照片,那专注而期待的神情,瞬间吸引了周围一圈踮脚张望的小脑袋。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好奇与惊叹,小嘴巴张得圆圆的,仿佛想要把这一幕永远印在脑海里。
“那这件彩色的裙子呢?”志愿者又指着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图片追问。孩子们像是被点燃的小火苗,立刻活跃起来,“像彩虹!”“像糖果!”“像仙女的衣服!”各种充满童趣的回答此起彼伏,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图为实践组员在上课 罗泽延供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教你们说一句神奇的话——‘扎西德勒’!”志愿者小其(藏族)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奶声奶气的跟读:“扎西德勒!扎西德勒!”那清脆而稚嫩的声音,如同银铃般悦耳。“答对啦!这是藏族小朋友见面时说的‘吉祥如意’,如果有人对你说这句话,你可以回一句‘扎西德勒平松措’(吉祥如意,愿您也如此)~”志愿者耐心地解释着,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那认真专注的小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图为小朋友在认真听讲 罗泽延供图
接下来的“民族语言小挑战”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学维吾尔语“亚克西”(你好)时,孩子们要配上挥手动作,小胳膊一伸一伸的,可爱极了;说蒙古语“赛白努”(您好)时,要像草原小骑手一样挺直腰板,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笔直,仿佛自己就是那驰骋在草原上的小勇士;念壮语“贝侬”(兄弟姐妹)时还要手拉手,孩子们纷纷拉起身边小伙伴的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学会了!我要回去教爸爸妈妈说‘亚克西’!”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道,那充满自豪的语气,仿佛自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教育帮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育帮扶是此次宣讲的重要落脚点。宣讲结束后,志愿者们并没有匆匆离开,而是留下来给暑托班的同学们进行课业辅导。他们耐心地帮助小朋友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一道数学题、一个汉字的书写,志愿者们都认真地讲解,直到孩子们完全明白。在辅导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巧妙地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图为志愿者辅导少数民族学生课业 罗泽延供图
志愿者们还教小朋友们画“民族团结画”。孩子们拿起画笔,发挥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的画了各民族小朋友手拉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的画了五颜六色的石榴,寓意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位小朋友对志愿者说:“老师,我的老家是贵州纳雍的,爸爸是穿青人,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贵州了,今天这节课感到非常亲切。”从孩子的话语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堂课在他心中留下的温暖与感动。
暑托班的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民族团结画”,不舍地和志愿者们告别。“哥哥明天还来吗?”“我想学更多民族的话!”孩子们的问题充满了期待。志愿者们蹲下来,温柔地和孩子们约定:“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就会像石榴籽一样永远在一起。”
传递民族团结的理念
图为实践组员与志愿者的合照 罗泽延供图
这场由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宣讲,没有刻板的说教,却用童趣的语言、互动的游戏和温暖的陪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正如志愿者队长所说:“希望通过这些‘小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各民族的小朋友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就是最珍贵的‘同心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会将民族团结的理念传递下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撰稿:罗泽延 图片:罗泽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泽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