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拥有6000多年文明底蕴的江苏传统纹饰,及金陵、淮扬、楚汉等多种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奕奕中纹”齐鲁文化圈-以鲁文化为中心调研团队于7月1日至7月3日,在南京和苏州两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一、寻迹明孝陵:触摸历史的纹理
江苏之行首日,团队首先访迹了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巍峨的灰色城墙尽显古陵的威严与肃穆,其上红、黄、蓝交织的宫殿又展示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
作为一座凝固了六百年光阴的丰碑,明孝陵不仅承载着明代帝王的荣耀与岁月的沧桑,更是江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取谥中“孝”一字,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它以“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和“前朝后寝”的陵宫格局,成为明清两代帝陵建设的范本;它以黄、绿、黑三色的琉璃瓦顶部,鼓镜式柱础及脊饰龙吻等成为明清官式建筑的典范。
图为7月1日团队成员在拍摄记录明孝陵的建筑纹饰
二、寻访南京博物院:领略文化的肌理
同日向晚,团队进入了南京博物院寻找历史的纹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此香炉同类传世的仅有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而完整的仅有南京博物院此一件。
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造型仿青铜鼎样式,整体硕大饱满,由直口束颈、鼓腹、三蹄形足和S形耳构成。该香炉采用的是当时上等的 “苏麻离青” 钴料,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其纹饰布局分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主体纹饰为寿山福海纹(即海水江崖纹),以蓝色饰海水、白底表浪花,描绘出了波涛汹涌的海水卷起滚滚浪花,而崇山峻峦仍不屈不挠地屹立其间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且以寿山福海为主题,还寓意江山永固;除了主体纹饰外,香炉其他部件及其上纹路也起到了辅助装饰的作用,使整个器物的纹饰更加丰富。

图为7月1日团队成员拍摄的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实物
随后,团队又近距离观摩了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该琉璃塔拱门高约6米,采用仿木结构形制,通体以黄、绿、褐三色构建。拱门两侧饰有 “六拏具” 浮雕,顶部中央是大鹏金翅鸟,两侧向下分别为龙女、摩羯鱼、飞羊、狮子、白象,而其中每一种形象都有其独特寓意,总体象征慈悲与救度;门框则饰有缠枝莲花纹,寓意圣洁的净土世界;其基座处则装饰有须弥山纹样,象征着佛教宇宙观,门楣金翅鸟更是彰显护法威严,同时还以飞天衣带之飘逸来暗示极乐世界的灵动。

图为7月1日团队成员拍摄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实物
三、踏寻苏州博物馆:邂逅文明的纹路
江苏之行的第二天,团队成员乘坐高铁从南京抵达苏州,踏入了苏州博物馆西馆继续寻找传统文化纹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其馆内珍藏的吴王夫差剑。
此剑由吴王夫差亲自主持制作。该剑用青铜铸造,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吴王夫差剑上的纹饰主要包括兽面纹、菱形暗花纹、蟠龙纹等:兽面纹装饰在剑格上,以浮雕或阴刻的形式呈现,象征着力量与威严;菱形暗花纹布满剑身,其线条规整、排列紧密,形成了独特的几何图案,象征着天地乾坤、方圆之道等哲学观念;蟠龙纹则刻画得精细入微,代表了持剑人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严,更寓意了夫差作为吴国君主的尊贵地位和统治权威。

图为7月2日团队成员拍摄的吴王夫差剑实物
四、访南京城墙博物馆:解读砖石上的文化密码
江苏之行的第三日,团队走进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在馆内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这座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博物馆综合管理部主任李昕桐老师前来导览,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砖上读史”的文化之旅。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深度交流。

图为7月3日李昕桐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讲解展厅内容
在参观完博物馆的砖石展览后,团队与李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围绕南京城墙的建筑形制、铭文制度、保护技术及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展开探讨。

图为7月3日李昕桐老师解答团队成员的采访内容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时28年建成,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重要工程之一。其中,城墙的修筑和维护一直维持至今。它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作为世界最长的古代城垣,明南京城墙以35.26公里的磅礴体量,见证了六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近距离观察城砖,可见每块砖上都铭刻着产地、工匠、监造官员等信息,字体或篆或隶,刻法阴刻阳刻并存。"这是明代质量追溯体系的典范",李老师介绍,南京明城墙的每一块砖上都刻有铭文,内容通常包括制造地点(府、县)、制造时间、制造工匠、监造官员等信息。这种“物勒工名”的制度,是中国古代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明代对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
在提及对城墙文化的宣传与创新时,李老师介绍说,针对年轻一代,南京城墙博物馆积极使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如通过建立包含3万余块城砖信息的数字库,让每一位参观者可以通过姓氏找到属于自己的“城砖”;结合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AR辅助的方式为参观之旅增添更多乐趣,让年轻人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等等。

图为7月3日团队成员与李昕桐老师的合照
南京城墙博物馆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城墙的建造历史与文化价值,更通过对铭文的调研,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神。一块块砖石,一段段铭文,讲述着六百年的光阴故事,也映照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这些沉睡在砖石上的文字,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
通过此次调研,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奕奕中纹”齐鲁文化圈调研团队以鲁文化为中心,不仅深入了解了江苏纹饰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次实践之旅,既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是一场文化的洗礼。未来,团队将继续挖掘传统纹饰的现代价值,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家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一针一线,织就海南黎族纹饰的文化华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循迹海岱文明,探寻文明基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解码邯郸历史,探寻文化根脉
山东财经大学“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深挖敢当文化底蕴 赋能文创产业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