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话非遗,薪火相传照霍邱

发布时间:2025-08-19 11: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秦鹏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了能让更多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721日至725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相传,与理同行”三下乡实践队来到六安市霍邱县彭塔中心学校,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教育课程,采访当地教育家等实践活动,生动诠释“传播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要求。队员们化身主讲老师,为讲台下的同学们讲授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带领他们向着瑰丽的文化珍宝更进一步,将非遗文化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走近柳编,触碰传统文化

在非遗文化知识分享课上,实践队的队员正在为同学们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作为霍邱当地最负盛名的手工艺技术,彭塔中心校的同学们更应深入的了解这门家乡的传统文化。从柳编的起源到艺术魅力,再到柳编的地域特色和实际应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回答随堂提问也十分积极。讲到柳编的现代传承与未来展望时,同学们昂着头注视着黑板,眼睛里闪着渴望的光;从他们的眼睛里,能够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看到柳编这门快要失传的技艺向下一代接续的希望。

图为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柳编知识(供图:付广如)

纵观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以非遗文化的系统介绍为切入点,实践队的队员们为彭塔中心校的同学们带来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宣讲课。宣讲课上,队员为同学们梳理了非遗文化的特性和内涵,揭示了非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旨在激发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从而为将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打下坚实的地基,通过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队员在课上为同学们系统介绍非遗文化(供图:张转娣)

制作手工,体味传统之美

在非遗主题观影课上,主讲队员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一段非遗纪录片,了解了非遗匠人们的传承故事,看到了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共同领略了非遗之美。当然,这节非遗主题课的课堂内容远不止于此,在下一节的手工课上,主讲队员还带领同学们学习制作了非遗主题贺卡。在队员的教授下,同学们的贺卡上多了手绘的皮影戏小人和美丽的窗花,原本空白的贺卡上铺满了颜色鲜艳的剪彩和线条细腻的柳编篮子,大家在亲手制作非遗主题手工贺卡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光彩。

图为队员带领同学们学习贺卡制作(供图:陈宇)

诗词接龙,感受先辈文采

7月24日,实践队在学校食堂二楼举行了摆摊游戏活动,其中“飞花令”的游戏环节让同学们感到印象深刻。在节奏紧张但又趣味横生的诗词接龙中,同学们仿佛与先朝的文人墨客并肩而站,感受到先人创作时或澎湃或平静抑或是低沉的心境,时而因想出一句冷门诗词而欢呼雀跃,时而为卡壳时的窘迫相视一笑。这场游戏不仅是对同学们记忆力和掌握诗词多少的考验,更是一场传统文化记忆的唤醒之旅;一句句诗词脱口而出的瞬间,每个人脑海深处沉睡的中华文化就被唤醒一点,最终汇聚成一幅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卷。

图为摆摊活动中,队员带领孩子们做“飞花令”游戏(供图:张转娣)

理念传承,映现教育精神

实践队通过采访当地教育家,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些教师里,有人扎根乡土 36 载,带着师生开垦农田悟勤俭之道,以 “俯身” 姿态托举学子成长;有人暴雨中蹚水守护寄宿孩童,用细节诠释教育者的担当;有人深耕讲台近二十载,将抽象公式化作田埂稻穗、庭院果树,让知识长出 “乡土气”;有人十二载以校为家,视学生如己出,盼他们心怀感恩回馈社会;有人承师志归乡,创办 “青年之声工作室”,带孩子们在演讲赛场绽放光彩,让乡土声音传向远方。他们以躬耕为基、仁爱为壤、理想为光,在代际接力中沉淀升华,生动践行 “立德树人” 使命,铸就深植中华大地的教育精神,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图为彭塔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与带队老师授牌合影 摄:张转娣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个夏天,实践队来到霍邱,来到彭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讲和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火种向下一代的孩子们传递下去,在新一代的传承中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推动中国故事不断传承与发展,让传统文化的长河继续奔流不息。

撰稿:秦鹏

图片:张转娣 陈宇 付广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秦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