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戴钰容)广东白云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寻味桃华源实践团应共青团翁源县委员会数字化推广需求,于2025年7月奔赴韶关市翁源县三华种植基地及鹰嘴桃种植果园,以“直播+趣味短视频+宣传片+走访”为路径,聚焦三华李与鹰嘴桃两大特色果品,用影像记录原产地风貌,用内容衔接产销两端,为地方农特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提供可视化方案,探索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翁源模式”。
图为实践团与基地工作人员合影
镜头向下,看见原产地
在政策东风与新媒体浪潮交汇的当下,“农产品+短视频”已成为县域经济破圈的必答题。实践团紧扣“数字化赋能”主线,将摄影设备对准田间地头,让原产地“可见”、让农人“可感”、让消费者“可信”。首条预热视频取景三华李核心种植带,三名成员手举特色包装与满篮鲜果,固定镜头与手持跟拍组合,画面以果实、包装、远山为视觉锚点,直接传递“原产地仍在供应晚熟果”的信息,为观众建立此刻仍可下单的心理坐标,也为后续直播奠定认知入口;另一条预热视频则是四人立于果树间,以“当季鲜货来了”为口播主线,58元尝鲜、138元礼盒等价格信息自然嵌入画面,渠道选择一目了然,直播预热功能完整呈现。
图为直播预热视频画面
内容向上,降低传播门槛
面对农产品传播门槛高、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痛点,实践团以趣味短视频打破刻板印象,把动画片歌曲旋律嫁接到短视频脚本,三名成员分句合唱,手拿包装与果实随节拍跃动,朗朗上口的节奏降低理解成本,提升二次传播概率,实现政策倡导的“降低农产品上行门槛”在内容层面的落地,完成“小屏幕”链接大市场的有效实验;第四条短片主打“翁源农特产品直播间”概念,镜头对准人而非果,成员在虚拟直播间跳手势舞,三华李与鹰嘴桃以特效穿梭,以“边玩边吃”的轻松氛围为品牌注入情感温度,实现人带货到人带情的路径转换。
图为农特产品展示和趣味手势舞的短视频画面
场景向内,展现产业底气
为全景展示产业基地风貌,第五条视频采用运动跟拍方式,镜头沿果园环形小路起伏前行,生态防裂布覆盖的大棚、郁郁葱葱的李树次第展开,伴随“一二三四跑操歌”节拍形成律动感,既呈现物理防裂果措施,又侧面印证基地规模;画面以零渲染、零特写方式,将“产业振兴必须依托标准化基地”的政策要求转化为可视场景,也为潜在游客提供“可到达、可体验”的采摘想象,夯实产业底气,传递“土地有多厚,产业就有多深”的朴素真理。
图为宣传视频和成员奔跑画面
青春向外,激活人才势能
第六条短片以青年奔跑为主体,镜头追随背影掠过百亩李林,全程无对白,仅通过人物与果树的交错运动呈现田间即舞台的隐喻;文案“追风的人最终成了风”将青春动能与土地脉搏并置,强化受众对“体验式采摘”场景的想象。影像传递的不仅是果实鲜甜,更是人才下沉、青年先行的政策号召,为同处转型期的乡县提供青春动能如何转化为振兴势能的可视化答案。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短片以脚步作答,用奔跑诠释“风起正扬帆,青春正当时”的时代节拍。
图为实践成员装车搬运现场
链路闭环,沉淀长效经验
实践周期内,影像内容持续输出,形成“预热—直播—复盘—再预热”的闭环传播链路,为翁源三华李与鹰嘴桃线上销售提供内容支撑,也为同类县域农产品数字化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翁源模式”雏形。成员每日参与分拣、打包、装车,于小行动中丈量祖国大地,于小专题中领悟大理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振兴赛道上跑出“翁源加速度”。镜头向下,时代向上;青年在路上,使命在肩上。从校园到田园,实践团把握广布局与精聚焦、实攻坚与深挖掘的辩证统一,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持续把影像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推动更多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钰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