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田卓颖 陈正瑜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李姝 王泽涵 杨静)
2025年7月29日,晨曦微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踏入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这座自然圣殿。这座坐落于黄河入海口的白色建筑,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鹭,静候着每一位朝圣自然的访客。步入大厅,一幅巨大的候鸟迁徙投影在地面流转,队员们不约而同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神圣的自然诗篇。
图为生物多样性:鸟类资源介绍(陈正瑜供图)
在"大河息壤—共生厅",黄河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沙盘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凝视着不断"生长"的黄河口模型,仿佛听见了大地母亲孕育生命的呢喃。一幅动态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展示着这片年轻土地上的万物更迭,芦苇荡中隐约可见东方白鹳优雅的身影。
万里迁徙的生命礼赞
在“候鸟驿站—共鸣厅”,一场跨越时空的迁徙通过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呈现。全球九大迁徙路线以动态投影的方式展现在穹顶之上,璀璨夺目,而黄河三角洲在投影中清晰地呈现为两条重要路线的交会点。
队员们戴上VR设备,开启了一场特别的体验。他们以斑头雁的视角,开启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的万里迁徙之旅。在飞行过程中,VR设备模拟出逆风时翅膀的振动感,队员们能真切感受到翅膀拍打的力量和疲惫;遇到暴风雨时,设备会产生晃动和失重感,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队员们在体验结束后说道:“飞行时,我清楚地感觉到翅膀拍打的力度和疲惫,暴风雨来临时的晃动让人感觉很紧张。”这次体验让队员们进一步明白,黄河三角洲作为候鸟中途停歇的重要站点,对候鸟的生存和繁衍意义重大,也深刻认识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候鸟驿站的重要性,纷纷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讨论着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片湿地,为候鸟提供安全的迁徙环境。
图为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还原黄河三角洲湿地鸟类生态景观(王琛供图)
羽翼之下的生态密码
"鸟国探秘—共赏厅"宛若一部立体的鸟类百科全书。300余件珍稀鸟类标本以自然栖息状态陈列:一对丹顶鹤在芦苇丛中翩翩起舞,金雕展开近两米的翼展凌空欲飞,震旦鸦雀在柳枝间灵动跳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羽毛墙"互动装置,轻触不同鸟羽,便能听到对应的鸣叫声。队员们惊喜地发现,中华秋沙鸭的叫声竟如银铃般清脆,而大鸨的鸣唱则低沉如大提琴的共鸣。
图为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内多屏展示湿地鸟类场景(曹荣麟供图)
夕阳下的生态启示
暮色渐浓时,队员们来到室外观景平台。远处,真实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沐浴在金色夕阳中,成群的鸟儿正归巢栖息。微风送来芦苇的沙沙声和隐约的鸟鸣,与馆内的知识收获交织成难忘的记忆。回望博物馆建筑,其流线型的设计恰似一对呵护的手掌,温柔地托举着这片鸟类天堂。这一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在每位队员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参观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实际成效与深远意义。这片土地上鸟类的繁衍生息、湿地生态的平衡稳定,正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通过近距离观察鸟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队员们更加明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仅是守护自然之美,更是关乎区域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课题。这与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高度契合,也让大家对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只有守护好这片鸟类的家园,才能为沿岸乡村带来生态红利,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未来,调研队将带着此次参观的感悟,把生态保护的实践观察与国家战略要求相结合,深入乡村一线调研,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结合点,用专业知识为黄河流域的生态守护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黄河岸边结出更多硕果。
图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外艺术雕塑及建筑(冀欣源任心齐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淑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