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抗战戏剧记忆、传承红色基因,7月3日至17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深入桂林抗战文化遗址,开展主题为“抗战戏剧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调研。团队走访新中国剧社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国防艺术社旧址等历史地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系统挖掘抗战戏剧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在桂林博物馆抗战戏剧文化展区,队员们重点梳理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戏剧家的创作脉络。馆内陈列的手稿与演出照片,呈现桂林作为抗战文化城的文艺盛况。一位观展学生表示:“抗战戏剧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青年应通过新媒体手段,让这些历史故事触达更广泛群体。”团队通过与讲解员交流,深入了解戏剧如何通过《放下你的鞭子》《秋声赋》等剧目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团队成员参观桂林博物馆 团队成员陈梦瑶供图
在象鼻山公园国防艺术社旧址纪念碑前,斑驳的墙面上仍可辨认当年文艺抗战的印记。文化工作者王先生介绍,1937年国防艺术社在此成立,曾演出《北京人》《新梅罗香》等70余部剧目,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堡垒。队员们通过对比历史影像与现状,深刻体会到旧址保护的紧迫性。“这些建筑不仅是物理遗存,更是文化记忆的容器。”队员陈梦瑶表示,团队计划结合数字技术,为旧址建立三维档案,助力活化利用。
团队成员记录旧址史料 团队成员张巍供图
调研中,团队对话抗战老兵陆爷爷、戏剧爱好者黄女士、戏剧工作者后代王先生及高校学生周同学,记录多元视角下的抗战戏剧记忆。陆爷爷回忆1935年入伍经历时提到,《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曾让他“热血沸腾”:“台上演员被鞭打时的惨叫,让人恨透了侵略者。”他鼓励青年通过戏剧重述历史:“现在的年轻人能记住这些故事,血就没白流。”
黄女士则分享了观看《戏剧春秋》的震撼体验:“舞台上旋转的框架象征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大家看到戏剧人在困境中的坚守。”她建议通过短视频、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传播感染力。王先生讲述祖父从后勤人员成长为演员的经历,强调抗战戏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他呼吁建立专题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戏剧背后的血泪故事。周同学提出,可通过文创产品(如《法西斯细菌》主题笔记本)和校园剧社活动,让抗战戏剧融入日常生活。
团队采访王女士 团队成员陈梦瑶供图
针对调研发现的文化传播断层、旧址解读不足等问题,团队整合多方建议,提出系统性传承方案。后续,团队计划产出一份调研报告,为桂林抗战戏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正如队长吴玉凤所言:“希望通过戏剧这个纽带,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温度与深度。”(通讯员 韦欣晓 吴玉凤 何文平 陈雨菲 王泽桂灵 张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泽桂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